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

百年內人類滅絕

地球:人口爆炸耗資源,學者預言,百年內人類滅絕。

100年之內人類就會從地球上消失?

消滅天花功臣之一、澳洲知名微生物學家芬納(Frank Fenner)預言,由於人口爆
炸,各種天然資源的消耗難以控制,導致氣候變化,將使人類在100年內滅絕,許多其
他動物也會。

高齡95的芬納說,「情況已無可逆轉,來不及了。」

聯合國去年統計全球人口68億人,預估明年底就會突破70億大關。

芬納的研究協助撲滅全球天花病毒,1980年,他在世界衛生大會上宣布天花絕跡,至
今這仍是世界衛生組織最大成就之一。芬納因此多次得獎,著作多達22本。

芬納認為,目前已進入工業化革命後的「人類世」(Anthropocene),「我們對地球
的影響,不在任何冰河時期或彗星撞擊之下」。

他說:「氣候變化才剛開始,我們卻已見到莫大的變化。原住民證明,沒有科學,也
不製造二氧化碳和全球暖化,他們可以存活4萬或5萬年之久。然而當今的世人卻不
行,人類很可能和我們所知的許多物種一樣,從地球上消失。」

眼見生命流逝,內心滿是自責內疚…

眼見生命流逝,內心滿是自責內疚…
2010年6月28日

慈濟醫院醫療團隊,發心立願搶救生命、守護健康。(攝影者:馬順德)
一位醫師來訪,言及身為醫師責任重、壓力大,即使盡力之後,有時病人的生命仍不可挽回,心裡難免還是會很自責與內疚,有時甚至數天無法安眠,獨自承受著壓抑的痛苦。

上人的回答:
好醫師的心情大抵都一樣,莫不都希望交到我們手中的生命,能恢復健康,重獲新生。

但只要用心去做,做就對了;若生命拉不回來時,要知道自己也已很盡心了。世間本來就有很多無奈,不只是面對一般的病人,哪怕自己手術刀下是最親愛的父母,縱是盡心力仍無法挽救,這也是很沒有辦法的事。但為他們祝福就是。

每位良醫在病人心中是活佛,每尊佛都希望眾生得離苦,焉有醫師願輕易讓生命消逝呢?所以,用心、盡心之後,就是多祝福病人。

本文摘自:《證嚴上人衲履足跡》2004年夏之卷

鄭石岩的人生故事~ 別被自己的想法打敗了

鄭石岩的家裡貧窮,小學畢業時,隔壁村莊一位好心的親戚跟母親說:「你的小孩,我幫你介紹去某個人家放牛吧,有三餐,一年還有100斤的穀子。」鄭石岩靜靜在一旁聽,沒有激動的反應,只是默默想:「我真的要去放牛?」

當然,有幾分心酸。可是,親戚才一走開,媽媽對他說:「我要讓你唸初中,你應該去唸書。」「我當時不知道媽媽到底有多少錢給我讀書。第一年的學費大概就用完了她的錢。第二年開學時,家裡就沒錢了。我當時跟媽媽說:沒關係,我去學當木匠,可以賺一點錢。」

當木工學徒的第三天,正逢學校開學。母親說:「老師對你那麼好,你應該去給老師一個交代,告訴他:你不是不念書,而是因為繳不起學費而停學,做人就是要這樣。」

鄭石岩騎了腳踏車往學校去,老師給了他一句話:「我想你一定可以當一個很好的木工。」可是就在第二天,班上一個同學叫鄭石岩到學校一趟,老師對他說:「回去告訴媽媽,學校同意你分期付款,有多少就繳多少。」母親就這麼欠還繳了四百多元(台幣),那在當時可是個大負擔。

做生意,賺學費

初中畢業時,鄭石岩並沒有打算考高中,他心想:能唸到初中已經很好了。因為老師之前對他的肯定,他念念不忘回去當木匠學徒。在老師的鼓勵之下,他還是考上了高中,只是家裡實在負擔不起學費。老師答應借錢給他唸書,但母親說:借錢只是一時的方法,不是長久之計。這時,母親給了鄭石岩一個主意,她說:「你去做生意賺錢吧!」

那一個多月長的暑假,鄭石岩當起了水果販,賺了一點錢,總算可到高中註冊。他知道家裡是沒錢的,所以整個高中生涯,他都在做水果的生意,而且生意越做越大。

「每天清早四點半,我到產地收購水果,再把水果送到批發市場賣了,再趕到學校上課。我一天得騎腳踏車載水果走很長的路──從我的家到宜蘭是6公里,再騎10公里到羅東,賣完水果後再騎回宜蘭上課。」這是他高中一年級時的生活。

到了高中二年級時,鄭石岩做起了較大的批發生意,他收購了水果,然後運到台北的大賣場去賣。他說,那時的生意有時賺錢有時虧本,但平均起來還不錯。

「我當時也發明了一些讀書的方法。要熟背某個內容,就先看一遍,然後邊工作邊回想,想不起時再拿出來看一下。我在高中的功課還算過得去。」高中三級時,他已經賺了一些錢待上大學時用。他賺到的錢,都交給母親,母親是他「前途經紀人」。

這時候,鄭石岩已經不是那個夢想外面世界的鄉下小孩,畢竟他已經走遍台灣,在台北熱鬧的大賣場裡活動。他體驗了做生意、賺錢的樂趣,這時候,上不上大學似乎已經不太重要了。「拿錢給媽媽時,她總會說:'當初要你去做生意,目的是賺幾個錢去讀書。沒想到錢賺到了,你卻不讀書了。我真後悔讓你去做生意。」這句話她說了好多次。我說:「我沒放棄,我還是會去讀書。」

鄭石岩後來還是結束了生意,上大學去。因為熱衷於做生意的樂趣,他選修了會計系。後來,與一位老師談話後,老師說:「看來你很喜歡『人』,如果往教育領域發展,可能會更好。」老師的話提醒了鄭石岩一直被自己忽略的性格特質。他轉到教育心理系去,這是人生的一大轉折。

這是 一個引領他進入心理諮商領域的關鍵點。他說:「學了心理學之後,才真正開始自己的夢想。」當下,就是一切聽鄭石岩敘述他的人生故事時,母親一直是影響他的人。「她給我很大的自由,因為她一直當我是個大人,並不管得嚴厲,但卻總是在適當的時候提醒我、幫助我。」

鄭石岩是佛教徒,星雲大師早年到台灣去,駐錫宜蘭時,母親便帶他追隨星雲大師學習。佛家的豁達生命觀,對面臨人生困境的人,往往是一劑心靈良方。

鄭石岩31歲那年,因緣際會,他加入了台灣一個高科技發展團隊,擔任「科技行政」的工作。在高科技領域中打滾,讓他對人生又有了另一番體悟。

在科技社會,一切都在快速變遷,人的視野也不斷在改變。人活在這樣的社會裡,一定要保持學習力來調適自己,面對變遷的社會。我常遇到一些事業成就很好的人,過了一段時間後便發現適應不良。有的人到了該換人生跑道的時候,卻因為不願意接受改變,腦子裡還是裝一些過時了的東西。

你有滿腹的理想,但沒用,人家都不用那個東西了。

從中 我發現,原來生涯不是一個固定的計劃,而是不斷在發展、調適的。有了這樣的醒覺,他更願意多花一些業餘時間做心理諮詢的工作,因為身邊有太多需要幫助的人。

他堅持不收費,因為視心理諮商服務為一個佛弟子本該履行的助人行動。兒童青少年輔導、婚姻諮商、生涯規劃、臨終關懷……他以諮商工作者的身分參與了案主人生的各個階段,最終獲得最大收益的是自己。

後 來,鄭石岩開始寫作。「寫作本來不在我的人生規劃裡。」那年他39歲,熱愛大自然的他登山時跌傷了脊椎,下半身因此癱瘓。醫生說得動手術,可是手術後卻不一定就能恢復行動。

他盡 是擔憂、沮喪。有一天,鄭石岩的太太對他說:「我覺得你是一個很成功的諮商工作者,學佛也頗有成就,講經都講得很好,可是,你自己原來並不受用啊!」

「那是傍晚時分,太太下班回來,我躺在一邊,然後她對我說了那一番話。那一幕,我一直都記得。」鄭石岩說。那天晚上,他想通了。「如果從此不良於行,我也要活下去啊!」當時浮現的念頭是:寫作。他坐在輪椅上,開始動手。

第一本著作《清心與自在》就暢銷了。投入寫作的當下,病情奇蹟地好轉。在輪椅與病床上渡過了一個月,恢復走動的那一天,「拋開拐扙邁出第一步的時候,我發覺:人生還要要求什麼呢?腳能走、眼睛能看、耳朵能聽……已經很開心了。」鄭石岩說,當時才真正領會到佛法裡所講的:「當下就是一切。」

從小時的貧窮到登山時發生的嚴重意外,鄭石岩卻從來不認為他的人生有太多、太大的困難,例如,導致他失去行動能力的意外事件,他也像是突然間想起什麼似的隨口說出,猶如人生中其他大大小小的瑣事一般,完全沒有將之視為人生中的重大顛覆。

「沒 有比現在更美好的時刻」人生就是這樣,是多彩的,而且是持續發展。生命如一條河,迂迴向前流去,河道或寬或窄,但最終都流到大洋。 人 生並沒有「一定」,但有一個方向:即是人始終要以一種光明、樂觀、積極的態度去看待當下的遭遇。

你的遭遇,即是你的「資糧」。我們沒辦法挑選人生遭遇,也沒辦法選擇人格的本質,只能用我們的本質與遭遇所激出來的火花,慢慢滋長、壯大。在哪裡碰到障礙,就在那裡學習、扎根,然後再往前走。

鄭石岩如此看待人生,也總是傳達這樣的訊息給他的案主。「我們可以選擇方向,但不能選擇遭遇。人生不是「我要變成什麼」,而是「如何利用當下的因緣去做些什麼」。若你一直要「變成什麼」,壓力會很大。曾有個人來找鄭石岩,他面對婚姻問題,同時事業一敗塗地,因此變得沮喪。

「在面談時,我們不是要告訴他:你要站起來,走出去;而是,你現在手上還有什麼?他說他已經一無所有。我說:你還有太太、小孩。最重要的是,你有曾經大跌一跤的經驗,是別人所沒有的。你所有的這些,就像一棵樹被砍了,樹枝還可以摘下來,插在地上,繼續生長。

鄭石岩三十幾年來累積了豐富的心理諮商經驗,他結合了精神分析、行為治療、認知治療等等學派,再注入佛教唯識學與禪學的精髓。有時候,聽完案主傾訴後,他只是說了幾句話,或唸一首禪詩,對方的心情頓時晴朗。

有一天,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婆婆前來找鄭石岩面談,談話中老人哭得悲傷。年輕時,她的丈夫有外遇而離開了她,她艱辛養大3個孩子,如今孩子們都大學畢業了。而年老的丈夫則被遺棄,貧病交迫。

老太 太說:「我怎麼可以把他丟下呢?」於是將丈夫接回來,在醫院照顧他,但是丈夫竟然還打她!」老太太第三次來的時候,我跟她說:「你的心量是全世界少見的。這是無比珍貴的東西。你把小孩帶得那麼好,如今還照顧他,有這樣的能耐,你這一生也沒有白來了。

你能容忍先生今天如此對待你,這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精神成就了。你總是問什麼時候有出頭天,我想跟你說:就生活而言,沒有任何時刻比現在更美好的了。你七十多歲了,耳聰目明,還能走,不是很好嗎?你還有能力照顧你的先生,這已經成就了你所追求的傳統美德,不是嗎?

你不要懷疑,就生活而言,沒有比現在更好的時候了。」就這樣,她露出笑容。老人的笑容很美。她說:這句話我會記得。你可不可再講一次?說完,鄭石岩展露出笑容,這個笑容如他當時所見的,一樣美麗。

「人生,不可能處處逢源。但逢不逢源,完全是主觀。面對挫折時,願意在這裡看到新機,或是停在那裡抱怨、沮喪,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。」

佛教的思想是人生要隨緣,但不是隨波逐流。隨緣,是在任何一個當下,都能應身邊存在的條件,借力使力,在那裡有所收獲。我接觸了那麼多個案,看過了這麼多的生命現象,領悟的是:「真正打敗自已的,是自己的想法;而挽救自已的,往往是提起了正面想法後,付諸行動。」鄭石岩說,如佛經所講,人生是「妄」。我回首自已的過去,雖然看來閱歷豐富,但其實很短,就在剎那之間。最後,沒有一樣是你可以帶走的。

上人老了



上人老了,這是最近聽得最多的話。

自從上個星期五大家從全球四合一營隊回來,一個干部打電話給我,提到這次營隊大家都很難過,因為 上人老化得很快。而今天志工早會,一個資深的師姑分享,相信每一個在場的人聽了都很難過,那師姑本身在四合一營隊承擔隊輔,對于這次 上人的狀況,分享得更仔細:

1. 上人這次行腳真的很勉強,六院院長還有精舍師父都勸 上人不要行腳,會加速老化,可是 上人為了三十個國家的弟子,還是出來行腳。
2. 上人在上階梯時,請慈暘師姑不要扶他,可是平常人是一個階梯一個腳步,上人卻是一個階梯兩個腳步。好不容易爬到上面,上人才緩了一口氣。
3. 一位國外的干部在四合一圓緣分享時,泣不成聲,停了十多秒,第一句話就說:“上人老了”。
4. 昨天在馬六甲上培訓課程,最后 上人總結,沒有看靜思晨語,會很可惜,早上因為貪睡,所以起不來薰法;晚上因為其他節目太精彩,所以也沒有薰法。

我想不是 上人來不及,是我們這些凡夫弟子的慧命來不及成長。
我想我們是不是可以再發愿,珍惜 上人每天的靜思晨語,上人的每一個開示,真正把師父所說的做出來。

2010年6月26日 星期六

20100610秉慈用悲,啟智顯理

用大慈心鋪路
用大悲心搭橋
用大智心牽引
用大慧心安穩

2010年6月25日 星期五

慈濟人文—認識慈濟

輔仁大學財經法律學系 黃裕凱副教授

在你想成為慈濟教師前,你所認識的慈濟教師印象是什么?是不是實施靜思語教學、個別著重品格教育及環保教育、常辦一些應對活動、教學創意很多、班級經營及親師生互動好、常常獲獎……?這些慈濟教師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征:就是“都很忙”,但卻“忙得很充實”!

對我而言,參與慈濟活動后逐漸認識的“慈濟”,在社會上,祂真的是安定人心、凈化人心、搶救生命的重要力量;在教育上,祂是讓老師們能真正了解教育的真諦及本質,真正守護慧命的磐石。而更重要的,慈濟真的是“為佛教,為眾生”,一個真正且完整地將“慈悲喜舍”四無量心予以具體實踐的團體。

從老師的角度應該認識的慈濟
先問二個問題:一、你怎么知道慈濟及種子教師課程的?

跟慈濟的緣分,每個人都不一樣。可能因為你親友的建議、勸說、利誘甚至受騙上當而來,或是你曾參與過一場活動、看過一集大愛劇場、一張海報,甚至僅聽過一句靜思語,而促成你知道并參與這個課程。但不管你的原意是自愿或非自愿,建議你學習放下,全新學習,因為慈濟是個寶庫,不僅是新教材教法的“經師寶庫”,更是教大家怎么做人、教人的“人師寶庫”。

你來上課的目的是什么?是為了研習時數嗎?是為了來這邊挖寶?還是為了了解教育的真正理念及精神?在這邊,你會學習到很多靜思語教學的意義、內涵、五段式教學法、教材及教法;了解并深入慈濟四大志業,八法法印的足跡及內涵,而這些其實就是上人的理念及慈濟人文,也就是慈濟四十年來所推動之慈濟宗門、靜思法脈。(2006年衲履足跡冬之卷曾記載著:靜思法脈是理相,是精神原則內涵,是上人的思想、法髓及行儀風范,衲履足跡、人間菩薩、生活系列、佛典系列、慈濟法髓叢書、大愛臺靜思晨語等;而慈濟宗門是事項,是具實踐之志業,四大志業八大法印。)

在認識慈濟的過程中,給培訓教師及新發意老師的學習建議:
“要多背”—多背靜思語
“要多用”—多運用靜思語教學
“要多做”—多參與慈濟活動—各類研習、志工(環保、慈善、醫療、教育人文…)等活動
“要多讀”—多閱讀上人的著作慈濟月刊、靜思文物
“要多寫”—把靜思語教學新的或實踐過程筆耕出來
“要多聽”—上人開示、師兄姐分享、慈濟歌曲
“要多看”—大愛臺;“要多體會”—慈濟大藏經。

認識慈濟的過程中應有的認識
一、不要有太多的懷疑
懷疑是老師慣有的理性表現,但過多的懷疑會造就藉口,繼而衍生怠惰。偶爾把理性懷疑舍下,你在慈濟學得更多,體會更深。不管你到慈濟的最初目的是什么?學習他、感受他,收獲絕對超乎你想像。要認識慈濟,不是用聽的,也不是用看的,是從親自參與及身體力行中感受而來的。

二、學習放下、包容及善解
在教室,你一言九鼎,一呼九諾;在慈濟,眾“生”平等,要學習放下老師的身段及堅持。在學校,你教學卓越,是全校楷模;在慈濟,你要學習包容很多的不同想法及作法;在教室,你講求效率,從心所欲;在慈濟,你要學習善解很多制式的行儀坐臥理解。因為,這就是慈濟人文:做中學,做中覺。

初步認識慈濟后應有的省思
上人說“做就對了!”那為何還要省思?(因為不論從身為老師自己專業所學的教育方法上、從理性而非盲從、從“心”去實踐才是真實踐、以及從靜思語教學“體驗—講述故事—省思—靜思—生活實踐”五段式教學法,均必須要經過“實踐”的過程,也唯有透過省思及實踐,所認識的慈濟才是真慈濟。)

請大家先省思,上人為什么要創立慈濟克難功德會?為何那么多人無怨無悔地跟著上人走?慈濟“四大志業,八大法印”是什么?為何要推動?對社會的貢獻?為何要推動落實社區?琉璃同心圓?慈濟四十年為何要建立“慈濟宗”:靜思法脈及慈濟宗門?

同樣的,請各位老師們進一步想一想,在教學上:除課本及廠商提供的教材外,還有什么?除了盡量讓學生不胡鬧、不出事外,還有什么?除了柴米油鹽醬醋茶外,還有什么?除了自己的孩子,還有什么?除了努力趕課、傳授知識外,還有什么?學習慈濟過程中除了感動外,還有什么?

想這么多,是你欲望無窮嗎?不是。其實是所有慈濟人的共同體會:那就是“來不及了”。因為省思過后,你會真正體認到人生無常,要珍惜并把握現在,要充分發揮生命的良能,以及一個身為人師的真正使命。

省思之后要進一步靜思:為什么上人要這么做?為什么慈濟人會這么做?為什么這么多人參與慈濟志工?為什么慈濟教師們會這么做?為什么這么多會眾愿意捐款給慈濟,認同慈濟?為什么現在的臺灣人這么有愛心?但為什么還是不少人在退轉、在扯后腿、甚至在批評慈濟?重點是你的堅定信念。心念的建立及不斷堅持很難,我的作法及建議是:
一、 學習:持續學習上人理念及慈濟人文精神。
二、 認同:認同教育是大舍無求的志業。
三、 信念:將“慈悲喜舍”作為自己教學的信念。
四、 警惕:隨時提醒自己就是慈濟教室。

最后是時間。時間是要無私奉獻出自己的時間、金錢、體力及腦力。從自己實踐起,繼而擴展至家里、學校、社區,乃至整個社會。時間的頻率從偶爾,繼而常常,以迄永遠實踐,甚至生生世世奉行。

結語
慈悲喜舍四無量心,舍為末位,最難企及,如上三心舍之而新不存著也。在慈濟,以大舍無求代表教育志業,顯示上人對教育的重視。舍是要舍自我、舍堅持、舍自尊、舍時間、舍金錢…等。但真的無求嗎?半慈濟人還是有點反復思想,但只要是求學生更好、求教育更好、求社會更好,應該不是奢求吧!

曾問在場的老師們,當教學、輔導或行政碰到困境或不如意時,會不會有挫折感?甚至因此逐漸銷蝕教學熱誠?參加慈濟活動,特別是教室相關研習活動時,當你發現你身邊還是有一大群發信向學向善的老師們,至少會讓你認為教育還是很有希望的。這就是我多年來,一直說慈濟是能延續我教學熱誠動力的主要原因。

傷痕實驗~別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


美國某大學的科研人員進行過一項有趣的心理學實驗,名曰“傷痕實驗”。他們向參與其中的志願者宣稱,該實驗旨在觀察人們對身體有缺陷的陌生人作何反應,尤其是面部有傷痕的人。

每位志願者被單獨安排在沒有鏡子的小房間裡,由好萊塢的專業化妝師在其左臉做出一道血肉模糊、觸目驚心的傷痕。志願者被允許用一面小鏡子照照化妝的效果後,之後鏡子就被拿走了。

尤為關鍵的是最後一個步驟,化妝師表示需要在傷痕表面再塗一層粉末,以防止它被誤擦掉。實際上,化妝師用紙巾偷偷抹掉了化妝的痕跡。

對此毫不知情的志願者們被派往各醫院的候診室,他們的任務就是觀察人們對其面部傷痕的反應。

規定的時間到了,返回的志願者們竟無一例外地敘述了相同的感受––人們對他們比以往更加粗魯無理、不友好,而且總是盯著他們的臉看!

毫無疑問,他們的臉上什麼也沒有,是不健康的自我認知影響了他們的判斷。

與臉上的傷痕相比,一個人心靈的傷痕雖然隱蔽得多,但同樣會通過自己的言行顯現出來。如果我們自認為有缺陷、不可愛、沒有價值,也往往會以同樣的懷疑、缺乏愛心、令人氣餒的態度對待別人,從而很難建立起互信互利的人際關繫。

人的心靈就像一面鏡子,你感知到的是什麼樣的世界,取決於你如何看待自己。

(文/劉宇婷 編譯 中國移動周刊)

總結:

原來,一個人內心怎樣看待自己,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樣的眼光。
同時,這個實驗也從一個側面驗證了一句西方格言:「別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。」不是嗎?
一個從容的人,感受到的多是平和的眼光;一個自卑的人,感受到的多是歧視的眼光;一個和善的人,感受到的多是友好的眼光;一個叛逆的人,感受到的多是挑惕的眼光~~~可以說,有什麼樣的內心世界,就有什麼樣的外界眼光。

2010年6月24日 星期四

20100624全球四合一營隊:黃思賢師伯~佛心師志

-巧梅慧命+生命=39年。
-一位出家師父請教 上人,什麼叫永恆,上人答永恆=現在。
-做慈濟:不是做到最後一口氣。
-上人的願力~此土不淨,慈濟不止。20年後, 上人必再來。
-互為有因緣,成立小家,這叫生命。
-人身最痛苦的是:還沒有修圓滿的時候,就是在六道裡面輪迴。
-六度婆羅密:菩薩的修持法門。
-什麼是菩薩?
-慈濟宗門~菩薩道,靜思法脈~清淨心,做就對了。
-佛心:為一切眾生。
-佛陀從來不曾離開娑婆世界。
-佛陀為六道眾生成佛,為的是告訴眾生,為什麼現在會投生在這裡。
-菩薩~覺有情。
-萬事萬物,一切皆有因緣。
-修行的目的:離苦得樂。
2010年6月8日
感恩自己的脆弱,
讓我們了己心即了眾生心。
2010年5月18日
看到你說的話,真的成長了。
不是最左邊的要求,也不是最右邊的放縱,
是中道,同理心。
2010年3月26日
除非修禪定和清業到羅漢,要不然一旦投生,
還是一樣受我們的執著受業的。
2010年3月9日
跳脫不出愛欲,不可能解脫生死。
佛陀說無明為父,愛欲為母,
如此才不得已一再輪回。
2010年3月2日
那時看到慈悲破愛欲不懂,現在懂了。
就是慈悲不忍動心讓對方墮業。

證嚴上人全球四合一營隊開始20100624

-這樣的營隊過程,上人的心很矛盾,祈求營隊籌備過程,各國菩薩回來路程都能平安順利,回去後成為當地人間菩薩。
-業力會合在一起,該來的還是逃不掉。
-譬如悟達國師的十世為高僧,持戒嚴謹,只是在第十世起了傲慢之心,讓尋仇十世的怨親債主尋到報仇的時機。
-不好的緣,要趕快懺悔,結好緣。
-結了惡緣,來生來世障礙偏多。要做好事,會來障礙我們,所以要用心解開不好的緣。
-因此,哪怕今天被障礙,也要心存感恩。
-所以,因緣觀。慈濟可以不談怪力亂神,可是不能沒有因緣果報觀。
-人生無常,大家都要常常有無常觀。
-人生自然法則,什麼時候,會發生什麼事情不知道。
-人要能承擔,難得可以做一個能承擔的人。
-心就是道場,不能漏失掉這樣好的因緣。
-慈濟十戒,需要適應現代的社會。
-慈濟宗門,要把握時間,走入人群中,因為無量法門,福是從人群中修,慧從人群中得。
-合聖賢心~菩薩心。
-觀~觀自己。我們眼睛都是看外面,常常自己都看不到。自己的心態,是對還是錯的。所以要常常關懷自己。
-聽到別人的優點,要吸收,比較一下自己的缺點,趕快提醒自己改過。力行知善法。
-佛心師志:拔苦予樂,佛心乃是慈悲心。
-除了以佛心為己心,還要立志。立師父的志,為苦難眾生而付出。
-是師父的弟子,一定要有師志:為佛教,為眾生。
-要為佛教,談何容易,要為天下蒼生而付出。現在天下苦難偏多。
-慈濟人多,可以改善社區、國家、世界。
-六度婆羅蜜:
1. 布施:佛心師志:拔苦予樂。
2. 持戒:恪守十戒:內修誠正信實,外行慈悲喜捨。
3. 忍辱:大愛感恩,自律相承:大愛就是大慈悲心。要時時感恩,有感恩心的人才能原諒別人,能原諒別人的人才不會計較。如果要求別人改變,自己會踢到鐵板。我們要改變自己,不要一直改變別人。以身教來影響別人。
4. 精進:四門四法,慈悲到場。
5. 禪定:身心淨化,做中體悟,這就是禪。
6. 智慧:力行法門,弘揚覺道:智慧
-世間有兩種法:善法及惡法。
-吸收了善法,期許要永遠記得。
-常常要預防,不讓惡法走入我們的生活圈,走入我們的心坎裡。這都是人人要固守好自己的心門。
-皈依:要當師父的弟子,上人所求不多,只要人人跟師父的心貼在一起,跟佛陀的心貼在一起。雖然人人都是佛教徒,但慈濟的道場在靜思,日日要精進在勤行道,為眾生而付出,打開慈濟宗門,走入人群中。這些,都要做到。
-但願眾生,題解大道:我的心願,希望人人體會佛法的道理,開始發無上心。
-深入經藏,智慧如海:要行經,自然無量法門悉現在前,得大智慧。
-統理大眾,一切無礙,和南聖眾:佛法有僧侶傳,因此要尊重出家人。自己本身也是佛、法、僧,人人也可以傳法,統理大眾,導向正確的方向,皈依正信三寶更重要。
-人與人之間,要時時感恩,尊重,愛。

傾聽愛滋心語



2008年12月23日 吳安綺

照顧患者從絕望轉而積極配合治療,吳安綺也謝謝患者帶給她的感動,讓她在護理路上繼續用心。
身為護理人員都知道,照顧病患是我們的天職,在護病關係的互動裡,我們期待每個人不管是身體、亦或是心理的苦痛,都能痊癒。

但是住在加護病房裡、屬於急重症狀況的病患,常因病情需要而放置氣管內管,因而暫時無法說話。有時因為病患無法忍受插管的不舒服,引發自行拔除管子的危險性,我們便得依醫師指示執行保護性的約束,讓病患無法自由的動作。雖然心裡也不捨,甚至常讓病患對我們護理人員不諒解,但這是為病人好。

前些日子裡,我雖然一如往昔的照顧病患,但是那段照顧經驗卻讓我的心靈留下一段深深的感動。

愛滋病患 因絕望放棄希望

他是一位外貌清秀的叔叔,為他做治療時,心裡想著,不知什麼原因讓他得到這種病?他早已被醫生告知罹患愛滋病,卻遲遲未面對,導致病情快速惡化轉進加護病房。由於疾病進展到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,這段期間必須需留置氣管內管、並使用呼吸器。

起初他總是用很無助的眼神看著我,毫不掩飾地對我表露出排斥與不信任。他的情緒非常低落,透過他的表情、偶爾蠕動著唇說著斷斷續續的話‥‥‥感受到他害怕面臨死亡、擔心病會不會好轉,想放棄治療、甚至開始表達希望回到自己的「歸屬」、或是離開人世間也許比較好‥‥‥等等的喪氣想法。後來,他乾脆拒絕醫護的治療。

親情支持 漸漸接受生病事實

叔叔家中有五個兄弟姊妹,父母因為疾病皆已往生,而他排行第四,上有二位姐姐,以及一位兄長,還有一位妹妹。初次獲知弟弟罹患愛滋病時,姐姐的反應顯現出驚訝以及不知所措。二姐曾說:「我弟弟這麼乖,不會隨便亂來的,怎麼會得到這種病呢?」

雖然不解他罹病的原因,但是他的兄弟姊妹在每次會客時間都會來探視,給予他支持與鼓勵。在短暫的會客時間裡他們會默默的幫他按摩、剪指甲,在乾燥的皮膚上抹著溫暖的乳液,說說家裡最近發生的事,並隨時告訴他,不要太操心、好好養病。這群手足並不會因為弟弟染上了愛滋病,而放棄他、不接觸他,反倒是給予更多的關心與照顧。其實叔叔心裡都知道,卻未曾也無法開口說些什麼,只是靜靜地接受家人帶來的關懷與包容。親情讓他好生感動,於是他開始接受自己生病的事實。

傾聽心聲 患者重燃生機

在照顧他的過程中,我會記得停下匆促的腳步,緩一緩急迫的動作,多傾聽、鼓勵他。隨著互動增加,他的態度由不信任,轉變為願意坦開心胸說出自己的患病過程,以及孤獨面對疾病的衝擊。我總是在旁沉默地傾聽,讓他感覺到「我在聽您說話」,偶而點點頭、偶爾輕撫他的手。慢慢地,他從消極的態度轉向正向、積極的面對,於是他開始配合醫護的治療。

照顧他的第七天,他突然顫抖著手,意指著有話想告訴我,眼眶泛著淚水‥‥‥,寫下「我知道我做錯事了,很後悔。對不起大家,我不喜歡害大家,我知道大家都不喜歡接觸我,而我的兄弟姊妹很照顧我,我很感動,還有你們(醫護人員)都對我很好,我會加油的,我很後悔,我真的錯了!」

在看到他寫下內心感受的那一刻,我感到無奈卻很感動;無奈的是愛滋病的治療路程艱辛,他必須背負著疾病的痛苦,也承受大家對於這種疾病的異樣眼光,對於社會風氣仍然傳統純樸的花蓮鄉鎮,愛滋病患身心靈的壓力定更大。更多的是感動,因為這是一位愛滋病患從絕望深谷爬出來後,他心靈最深處的語言。

叔叔終於轉出加護病房,我們祝福他。也謝謝他在我的護理生命裡激起一波漣漪,這波漣漪帶來的感動,豐富我的護理歷練,讓我更用心護理其他病患的身與心。

資料來源:取自《志為護理-慈濟護理雜誌》第五卷第一期

2010年6月23日 星期三

20100623證嚴上人全球四合一營隊開示

-慈濟的因緣,不是一生一世結來的緣,不知道是多少世結來的因緣。
-全球70億人口,才百多萬是慈濟人,所以慈濟人是很少數的人間菩薩。
-上人期許,整個地球都人間菩薩大招生,普天之下,好人變多。
-有了覺悟的人生,才有智慧的人生。人生方向對準,就不會亂。
-現在天災人禍那麼多,慈濟人少,期許慈濟人多一點,援助的範圍可以大一點,被照顧的人可以普遍一點。
-天下眾生都是可以教的,也可以影響的,所以我們應該要提起信心,只要我們立下宏願望,提起信心,一定可以渡到人。
-我們要尊重人家的宗教,但是也要提升我們自己宗教的情操。
-我們應該叫做人間菩薩,菩薩叫做覺有情。菩薩就是做好事的人呢。
-上人期許,我們的僑居地,都不輸于海地。看到海地做得到,難道我們做不到?
-回來取經,不只是聽 上人說話才是經,各國的經驗也是經。
-各國之間的經,上人只是收經而已,不是上人說出來的。
-所以慈濟人,平常就是在行經。
-經典不是唱誦而已,經典是要讓我們行的。
-經著,道也;道者,路也。
-經典裡面有你,你中有法。
-吸收的,就是聽經,分享的,就是行經。
-我們要思考的是:他能做到,我能做到嗎?如果自己已經在做,要說感恩,好在我把握當下,已經做到他所做的。
-上人說:很感恩大家,我們總是有緣。
-上人直接認識我們,直接要我們做,這樣的慈濟人很少。透過朋友接引,進來慈濟,這樣的人很多很多。
-因緣一到,要把握因緣做慈濟。
-慈濟法門不只是為苦難人而付出,也為迷茫的人生指引一條光明的大道。同時在惶恐的苦難中,可以即時為對方安頓下來,這個就是安頓人間。
-只要一位菩薩出現,不知道可以利益多少人。
-上人第二次提馬來西亞吉隆坡,一個月一個互愛募一尊觀世音菩薩。
-人間菩薩大招生,需要有方法。
-每一位菩薩,都可以成為眾生的不請之師。
-2000千多年前的經典(無量義經),現在在場的三十多個國家做到了。
-各國的分享,不只是我聞,而是如是我做,如是我行,如是我感受。
-我們真的是要很珍惜,慈濟宗門已開,慈濟宗門已經四十年,正式把靜思法脈要傳承下去。
-慈濟三十多週年,思賢師伯說從美國回來問,有個師父問我們是什麼宗,上人答:“慈濟宗”。但是那個時候還有一點心虛,覺得慈濟做得不夠,叮囑思賢師伯還是不說的好。可是 上人心裡自有目標。
-為佛教,為眾生。我們不能停留在兩千多年前的時代,需要迎合現代的人,讓時代的人可以接受佛法。
-心淨即土淨。
-人心淨化到那個程度才叫做淨化:靜寂清澄~沒有人我是非的得失感,沒有貪瞋痴,付出無所求。
-慈濟宗門,從內心的歡喜,因為心入法,所以智慧不斷地源源啟發。
-慈濟宗門一家人,志同道合是法親,法髓相傳長慧命,如同身受感恩心。
-心中有佛,行中有法,佛在慈悲,法生智慧。

20100623志工早會~德禪師父

受法於自心
用法於自身
弘法於天下
傳法於未來

-每一天都是每一個人唯一的一天,每一秒都是每個人唯一的一秒。
-愛 上人,可是否愛惜上人的法?
-上人簡單的法,是否有運用在生活中?
-能夠出家:因為聽法的時候沒有東張西望,沒有心想其他事情。
-平坦無阻就是:平,順暢無難就是安。
-低頭亦是一種能力。
-習法入心,堅忍不拔~做好本分事。

2010年6月22日 星期二

證嚴上人全球四合一營隊開示20100622

-每一次想到慈濟世界裡,總是很期待人間菩薩招生,而且是大招生,才能真正淨化人間,人多了,一定要有道場。
-現在道場裡每一個角落,都可以是各國菩薩之間互相學習和取經。
-用眼睛聽,用耳朵看,每一位台灣的法親,都是打從內心歡迎各國家人回家。
-歸來,除了身心感受法親的親切以外,還要回來取經。每一個人做慈濟,都有很特殊的優點。
-課程重點分享:靜思法脈要如何傳?慈濟宗門要如何開?
-法有聽到,最重要的是:有沒有做到?但願人人都有做到。
-慈濟不只是修福而已,還有修慧。慈濟造福,然後修慧,造福和修慧是平行。
-慧從善解得自在:善解是對別人善解。我們修行,走入佛門,最重要的一件事,就是要自在。因為凡夫,就是不自在,不自在在於得失心。得失是凡夫的大患。沒有的時候,就是患得。有的時候,就是患失。在追到得到的時候,過程中,一不小心就造了很多業。得到後,追踪過程中,造了很多煩惱。煩惱無明,得失越來越多,會更苦。一旦真的失去,人就會沉淪,無法自拔。這就是凡夫。
-凡夫當有的時候,不會造福,因為不自在、沒有智慧。舍少了,沒有名。在迷失中,越來越不自在。
-造福不能等,一切因緣生,一切因緣滅,我們需要把握好的因緣。
-你我有緣在一起,我們大家互相勉勵,菩提路林立同根生。
-立體琉璃同心圓,還要琉璃,清靜而無污染。要一分一分舍掉患得的心。
-求錢,錢再多都不夠;求名,越高越無法造福;求地位,越高越無法接觸老百姓。能造福心就會自在。
-海地菩薩,法入心,身體力行出來。“做好事不能少我一人”,發願帶動更多人做觀世音菩薩。發願招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(500人)。
-招呼很多人來認識,我們心胸要開闊,建立信心,立宏願,還要立信。信、願、行。要不然也只是法背得滾瓜爛熟,而無法落實。
-人的品格,就是一念正念。樹立信心,建立宏願,要身體力行。
-有信,願,行,要邀千萬個觀世音菩薩,不是不可能。
-四法四門四合一,少了信,不可能。
-上人對信字,非常重視,比自己生命更重視。如果沒有信,招人間菩薩會很困難。
-什麼時候因緣成熟,那要看自己的信心,什麼時候成熟。我們要有信心,一定要有毅力,信心毅力要平行,要在人群中磨練。
-真正的人群就是我們的道場。
-第一,上人相信佛陀:心佛眾生三無差別,相信自己對佛陀深信不疑。
-相信人人跟 上人有同樣的心,相信人人跟 上人有同樣平等的心。
-因此 上人相信所有的人群。
-釋迦摩尼佛並沒有離開過人間,只是我們凡夫無法理解那一尊是佛?所以在法華經中,有常不輕菩薩,因為不敢輕視每一個人,每一個人都是未來佛。
-所以普天三無,其實到底有什麼好原諒?我們都常常做錯事、說錯話,要別人原諒,就要先原諒別人。
-而且世間事很難說,對錯不同人有不同觀點和拿捏分寸。
-先去體會別人,才來體會自己:將心比心想。
-打開了心門,就不會有煩惱,才能造福人間。要造福人間,一定要先有智慧。要不然的話,會產生煩惱,一直求人家來愛我、體諒我,那是苦不堪言的。有智慧的人,會換一個角度,隨時可以包容別人。這是真功夫,沒有功夫,無法把心開拓出來包容別人。
-千法萬法,都是佛陀教育大家如何開拓心胸去包容人。
-我們人小小的一點。
-不知道別人釣到的痛苦,只知道自己釣的快樂,這就是小人。
-不要輕視身邊的環境,要常常珍惜自己的環境來學習。
-普天之下,還有很多人沒有聽到慈濟,加入慈濟,我們身為海外慈濟人,要落實當地,深耕當地。要有鞏固的願力,還要身體力行走入人群去,就地菩薩招生。
-期待人人發心立願,四法四門,要菩提林立同根生,要隊組合心耕福田。
-靜思法脈已經浮出來,慈濟宗門門已開。很多年以前說我們是慈濟宗,心有一點虛,人家會反駁,你算什麼,也算宗門嗎?四年前因緣成熟,開始立宗門,大陸的法師說:慈濟立宗門,理所當然,是佛教的光榮。
-我們已經在國際間樹立了品牌。
-慈濟在火車站做靜態展,有人問:為什麼火車站可以引宗教進來?站長答:這不是宗教,是台灣之光。
-如果走入人群去,我們沒有精神理念,十戒沒有守好,那麼會亂。
-因此十戒、威儀、進出禮儀,每一個人都要守好。
-台北火車站雖然很多慈濟人在站崗,但知進退,不會造成人潮的困擾。
-所以平時要集訓,行動要在我們的生活中。因此,法在生活中,佛在我心中。
-有法,才能跟人家分享。
-自在人生,才是我們的福慧,悲智雙運,付出無所求,就不會患得患失。
-任何一個人,都是 上人心目中最重要的一個人。
-慈悲等觀,才是每一個人間菩薩要學習的。
-回去,真的要聽話,人間菩薩大招生要啟動。真的實在來不及。
-任何一個人所說的,都是法。

日常生活中


日常生活中
是非當教育
贊美當警惕
嫌棄當反省
錯誤當經驗

2010年6月21日 星期一

林碧玉副總~十在心路

88水災的賑災心路歷程:
-水沖下來的時候,不只災民的心碎了,上人的心也碎了。
-土地沒有問題,要蓋一年,上人期許可以更早一點。經過研討後,提出3個月可以蓋好。
-質疑:3個月蓋好的屋子,有誰敢住?
-當蓋房屋的因緣不成熟,災民失望的眼神,要如何用心從中做協調?
-當要動工前一晚,原住民當晚開會,提到:“如果誰住進去,就對不起上帝”,原住民決定不要蓋。
-轉個心念:當我們決定要改變原住民數百年的環境,要讓原住民拜別祖靈,遇到這樣的困難,是很正常的。
-開始到每一個部落進行說明,開始取得信任。
-大愛屋的設計:人文+藝術+設計+生態+有機,不只是給他們一棟房子而已,而是讓他們世代可以安居的屋子。車子不要駕進來,期待未來不需要冷氣,通風好、光線足夠。就算一個水塔,也要做到像公園一樣。冬要暖,夏要涼。
-建築師向上人報告說,有一天,兩點跟林副總開會,以為晚上就可以回家吃晚餐,結果凌晨四點才回到家。上人聽了很心疼。
-邀請原住民以工貸賑,讓原住民走出心靈的陰霾。不再擔心自己宗教信仰需要改變。
-3個房間,2個客廳,讓在災民安穩地居住。
-原住民最後看到慈濟人的身影,肅然起敬,希望未來能夠跟慈濟人一樣,甚至成為慈濟人。
-大愛村內取路名,原住民希望用慈濟的詞語。
-唯有原住民在這裡時代安居,才是他們的好未來。
-唯有救災的人安全,才是災民的希望。
-要創造一個生態、有機的社區。
-88天怎麼樣做到?大家只有共同的一個心念:要讓 上人安心。因此,每一個晨曦,每一個夜晚,慈濟的大愛園區,永遠矗立在那裡守護著民眾。
-上人:”我很感恩,你們推動慈濟志業,但是,我的心念是不曾改變的。四十幾年前,我很年輕,我還是很想為這個社會做事,可是我發現自己能夠做得事情那麼少。四十幾年後,我還是很想為社會做事,可是現在這個時候,我發現自己身體老了。“
-林碧玉副總:聽到上人的話,她的心在淌血。想到的是”是日已過,命亦隨減“。
-過去十五年,我們老了,但是未來如果還有時間,我們依然會很努力與大家一起。
-要更精進,才有因緣繼續在慈濟路上的走下去。這樣,才有辦法在有水的地方,有土地的地方,有月亮和太陽照耀的地方,都有上人的法在傳承著。

2010年6月19日 星期六


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所在的位置,而是所朝的方向。

我們都是遠視眼,模糊了離我們最近的幸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