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

學會承擔

心靈小品  承擔       /作者不詳
 
    有一位非常謙虛的主管跑來向我遞辭呈,我大吃一驚,因為他是一位完全以部屬為重的人,以每年公司分紅為例,他總是將自己的一份轉給部屬。失去他,將會是一個公司的大損失,每年的考績都顯示他很受部屬的支持。

    
我詢問原因,繞了個大圈子後,他很委婉的說出離職的原因。原因是他有一位能力很強的副手,因為他對這位副手的某些企劃案提出一些不同意見,但副手卻不見得完全認同他的看法,以致於他觀察到副手有些悶悶不樂的行為。

    
了解後,我找來那位副手,並告知他的主管要離開的事,並詢問他是否知道主管離開的理由,他說他不清楚。為了避免給副手太直接的衝擊,我先跟他分享一個故事……
   
    
故事描述,有間廟宇,被蓋在一座大湖中央,大湖一望無際,廟中供奉著傳說中菩薩戴過的佛珠鍊子,廟裡只有一艘小舟供和尚出外補給用,外人無路接近,把佛珠鍊子放在湖中廟,更顯現佛珠鍊子的珍貴與安全。
 
    廟裡,住著一位老師父,帶著另外幾位年紀較輕的和尚修行,和尚們都期望能在這個山清水秀的靈境中,加上菩薩鍊子的庇佑下,早日修道完成。

    
這幾位和尚潛心修練,直到有一天老師父召集他們說:「菩薩鍊子不見了!」和尚們都不敢置信,因為廟中唯一的門二十四小時都會由這幾位和尚輪流看守,外人根本進不來,佛珠鍊子不可能不見,和尚們議論紛紛,因為他們都從和尚變成嫌犯。

    
老師父安慰這群和尚,說他並不在意這件事情,只要拿的人能夠承認犯錯,然後好好珍惜這串佛珠鍊子,老師父願意將鍊子送給喜歡的人。所以老師父給他們七天靜思。

    
第一天沒有人承認,第二天也沒有,但是原來互敬共處的和尚們,因為多了猜疑,彼此間已不再交談,令人窒息的氣氛一直持續到第七天,還是沒有人站出來。老師父見沒有人承認便說:「很高興各位都認為自己是清白的,表示你們的定力已夠,佛珠鍊子不曾誘惑得了你們,明天早上你們就可以離開這裡了,修行可以告一段落了。」
   
    
隔天早上,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,和尚們一大早就背著行囊,準備搭舟離開,只剩一個雙眼失明的瞎和尚依然在菩薩面前唸經,眾和尚心中鬆了一口氣,因為終於有人承認拿了鍊子,讓冤情大白。
    
    
老師父一一向無辜的和尚道別後,轉身詢問瞎和尚:「你為什麼不離開?鍊子是你拿的嗎?」瞎和尚回答:「佛珠掉了,佛心還在,我為修養佛心而來!」
    
    
「既然沒拿,為何留下來承擔所有的懷疑,讓別人誤會是你拿的?」師父問到。
    
    
瞎和尚回答:「過去七天中,懷疑很傷人心,自己的心,還有別人的心,需要有人先承擔才能化解懷疑。」
    
    
老師父從袈裟中拿出傳說中的佛珠鍊子,戴在瞎和尚的頸子上:「鍊子還在,只有你學會了承擔!」

    
說到這邊,我把主管離職原因告訴了他,並提醒他:「你還沒學會承擔,因為別人心中有你,而你心中只有自己。」

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

老家水果

老爸是種水果的高手,不!不只是老爸!家鄉的長者,只要年長一點的,只要有時間有空地,都會變成種蔬果的高手。在果園走走,除了可以消磨時間,種出水果除了送人,吃不完的還可以拿去賣掉,賺一筆額外的費用。

算算我家旁邊的果園,有番石榴、芒果、水翁、龍眼,最近還加入了榴蓮。偶爾大伯還會送來沙巴果子(他們這樣稱呼,我總是有不太對的感覺)。老人家們種果子有一手,好吃、多汁、甜的濃度高。


回到家鄉,咀嚼著長輩的愛心,我們還有多長的日子可以擁有他們的愛和陪伴?唯有珍惜當下,陪著他們慢慢走這段人生路,在我們相遇的這一段人生好好相處,但到了該放手時就放手。

~長在樹上的龍眼是這樣的~

~把龍眼包扎起來,慢慢長大~

雜貨店

鄉村的孩子長大過程應該都有一間這樣的雜貨店,柴米油鹽醬醋茶、一切的零食點心,都可以從這樣的雜貨店中找到。因為鄉村小,所以顧客和雜貨店老闆在買賣之餘還多了一份額外的鄉親情。 

從小伴隨我長大的雜貨店,這次有機會回去看了一下,發現還在,外觀稍微裝修了一下,裡面的東西擺設得井井有條。我記得自己從前在這裡幫媽媽買雜貨,感覺還是一樣,只是多了兩個外勞工人。 

掌櫃已經由年輕的老闆接棒,多年來黑色的頭髮漸漸染上了華髮,而年老的老闆,已經坐在輪椅上,終日低頭不語,精神不濟。

在歲月的長河中,我看到人隨著時間逐漸凋零,而在生與死之間,我們是要活出有價值的人生,還是隨波逐流,這就是每個人需要去思考的地方了。

~雜貨店外觀~

~貨品井然有序成列著~

記老家生活點滴

在歲月的長河中,有些事情隨著時間的流逝一起消失。用文筆與圖片,將點滴記下來,送每一個人,也紀念自己曾經有過這樣的生活。

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

孩子,我不欠你的

有个美国小孩问他爸爸:"我们很有钱吗?"爸爸回答他 "我有钱,你没有。"所以美国小孩从小就会自己努力,等继承了父辈祖业,也会如此传承,几代过去,就成就百年企业。 有个中国小孩问他爸爸:"我们很有钱吗?" 爸爸回答他 "我家有很多钱,等我死了,这些将来都是你的了。"所以,中国富人小孩,从小就被娇惯坏了,爹还没死,他们就开始大把花钱,整日无所事事。等到他们接手了父辈产业,很快挥霍殆尽。所以,古语云:“富不过三代。” 下面看一个故事,就可以更好了解中西方在对待孩子教育的差异。 去年暑假,一个中国朋友把自己13岁的儿子送到了澳洲伯斯的朋友玛丽家,说要让儿子见见世面,请玛丽照顾一下,因此,玛丽就开始了她对一个未成年男孩的「照顾」~ 刚从机场接回男孩,玛丽就对他说了一番话:“我是你爸爸的朋友,在澳洲一个月的暑期生活,你爸爸托我照顾你,但我要告诉你的是,我对照顾你的生活并不负有责任,因为我不欠你爸爸,他也不欠我,所以我们之间是平等的。你13岁了,基本生活能力都有了,所以从明天起,你要自己按时起床,我不负责叫你,起床后,你要自己做早餐吃,因为我要去工作,不可能替你做早餐,吃完后你得自己把盘子和碗清洗干净,因为我不负责替你洗碗,那不是我的责任,洗衣房在那里,你的衣服要自己去洗,另外,这里有一张城市地图和公共汽车的时间表,你自己看好地方決定要去哪里玩,我有时间可以带你去,但若没时间的话,你要弄清楚路线和车程,可以自己去玩。总之,你要尽量自己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。因为我有我自己的事情要做,希望你的到来不会给我增添麻烦。” 13岁的小男孩眨著眼睛听着这位不许自己叫她阿姨,坚持要他直呼其名---玛丽的一番言语,心中肯定是有所触动的。因为在北京的家里,他的一切生活都是爸爸妈妈全盘负责。 最后,当玛丽问他听明白了没有的时候,他说:“听明白了。” 是啊,这个阿姨说得没错,她不欠爸爸,更不欠自己,自己已经13岁了,是个大孩子了,已经能做很多事,包括自己解決早餐,以及自己出门,去自己喜欢的地方。 一个月之后,他回到了北京的家。家人惊讶地发现,这个孩子变了,变得什么都会做,他会管理自己的一切:起床后叠被子,吃饭后会洗碗筷,清扫屋子,会使用洗衣机,会按时睡觉,对人也变得有礼貌了…… 他的爸爸妈妈对玛丽佩服得五体投地。问她:“你施了什么魔法?让我兒儿子一个月之内就长大懂事了?” 中国的父母太宠爱溺爱孩子了,只要自己有的,全都给了孩子,自己没有的,也总想要把世上最好的一切提供给孩子,甚至恨不得把下辈子的也帮他们准备好,却忽视了孩子自己的能力和选择,不是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人。宠爱,不是真爱! 希望年轻的中国父母,学会为自己和家人活着,也为社会活着,而不是再象过去父母那样,只为孩子活着。孩子有他们的自己的未来,靠自己寻找,靠自己创造。或许他们自己找到的未来,比父母提供的更好。 分享到朋友圈,传播爱的正能量! 再过几年,中国的宝宝只配给美国的宝宝打工,你信不?请看:有孩子的一定要看,不看后悔 中国教育沉思 转给各位粑粑麻麻,越来越发现我们的教育,把尊老爱幼、心怀感恩这样的传统美德丢弃了。 美国女孩跟我说:“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早餐,非常谢谢您!”这个孩子这么会赞美别人,我第一次被惊到了。给我孩子做了十几年的饭菜,也没听到啥赞誉的话。被赞美的感觉的确非常美妙,一下子就把我们的距离拉近了不少。 晚餐,我做了最拿手的西红柿炒鸡蛋、糖醋排骨等三菜一汤,我们边吃边聊,非常开心。吃完饭,两个孩子依旧在聊天,我开始收拾碗筷,美国女孩连忙站起来对我说:“Can I help you?”我第二次一惊,看着这个孩子真诚的样子,我连忙说:“不用了,你们聊。”我的孩子看着我忙碌了十几年都习惯了,基本是熟视无睹。而美国女孩能为对方着想,瞬间做出本能的反应,看来是习惯使然。 第二天以后,大家就比较熟悉了,所以一般想问啥就问了。我看到美国女孩子的护照已经很破旧了,就很好奇地问:“你走过了哪些国家?”美国女孩的回答让我第三次被惊到了:“这是我的第三本护照,大概走过了30多个国家。”看着我惊诧的表情,她解释说:“一般假期,我们学校都组织同学出去游学。这次是第一次到中国,主要去上海、南京、北京和西安。”这四个城市是家长和老师们精心挑选出去的,基本代表了中国的过去和现在,我在暗自佩服的同时不由得发问:“你们这样周游世界,学习怎么办?”要知道我们的孩子寒暑假几乎都奔波在各培训点啊。美国女孩看着我孩子一脸的羡慕说:“我们平时的学习任务很重的,每天回家的作业量是5小时。”就这个“5小时”把我丫头给震住了。 在聊到业余生活时,我了解到美国女孩家庭的基本情况:爸爸在自己的企业工作;妈妈基本是家庭主妇,不上班,但是美国女孩强调她的妈妈很辛苦,要负责家里的日常生活、草地、游泳池和直升机的日常养护;哥哥负责洗碗和协助妈妈搞卫生;她则是负责家里两条狗和三只猫的衣食起居。一家人各负其责,井井有条。我们家是爸爸、妈妈要上班,妈妈还要负责全家的生活,孩子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只管学习。在对家庭义务和责任方面明显的我们差距很大。 我第四次被惊到的是听俩孩子聊天,我孩子问美国女孩子遇到最恐惧的事情是啥?美国女孩子说是有一年的暑假,几个家庭的父母把几个10多岁的孩子送到原始森林里,没给带水和食物,没有床和帐篷,跟孩子们相约一周后来接。那一周是这个孩子最恐惧的,也是最刺激的。她告诉我孩子为了不挨饿,他们生吃过抓来的老鼠。这样的活动家长们的出发点是锻炼孩子们的生存能力。 第五次被惊到的是最后一顿晚饭。快要离开南京了,为了尽地主之谊,给美国女孩尝尝最美味的中国菜,我们带她到了南京最繁华的地段——狮子桥,点了获国家金奖的“鸡煲翅”,当美国女孩明白是鱼翅做的,她非常坚决地拒绝了这道菜:“这道菜我无法接受,动物需要保护。”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,甚至是不近人情。我汗颜之余,敬佩之情油然而生。 饭后,几个孩子相约到附近的电玩城去玩,除了我孩子和美国女孩外,我们还邀请了女儿的两个好朋友。整个玩的过程我是听孩子跟我复述的:“妈妈,太可怕了,美国人太厉害了!一进电玩城,我的两个好朋友就上去玩了,什么好玩玩什么。看得出平时繁重的学习压力在这一刻被化解了。而美国女孩子则拉着我边走边观察什么游戏盈利最大,转了一圈才锁定目标,美国女孩子赢了很多游戏币,分给我们3个,再去找自己感兴趣的游戏玩。”我这一次不仅仅是惊了,简直是被震撼了:小小年纪就知道如何做到利益最大化,处处深思熟虑,确实是太可怕了。 ~~我孩子说了一句让我思考至今的话:“妈妈,我们这样下去,以后真的只能是给他们打工的啊……” 短暂的一周时间,给了我六个大大的惊诧。 ~~我们的孩子未来将要面对的是这样的对手! ~~而我们是在培养怎样的孩子?过分的溺爱、频繁的干预、过度的保护,导致 了我们的孩子无情和无能。目前的复印机式的教育消耗着孩子们的精力,限制了孩子们的追求。 ~~众所周知:自然是孩子的天性,自由是孩子的本性,扼杀天性和本性,就是扼杀成长的活力和动力,如此的教育能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吗? ~~不一样的教育决定不一样的结果,未来的主宰属于什么样的人相信大家都很清楚,而我们则是在为人家输送打工仔,再优秀充其量也就是个高级打工仔!

2013年10月6日 星期日

以愛為管理

用愛來管理,而不是用效率來管理。

2013年8月9日 星期五

獻給我最親愛的爸爸媽媽

今年,我33歲! 我的爸爸,剛慶祝過70大壽(坦白說老人家根據華人習俗來算歲數,有點不太了解他們的年齡) 我的媽媽,如果我沒有記錯,今年應該68歲了! 家裡有七個兄弟姐妹,我排第六,以前小時候常常想,如果自己是老大多好,陪伴父母的時間最長。 今年的我,正值壯年,在事業有成的時候,看著父母逐漸老化。從能夠奔跑到滿珊,從可以烹飪到無法準備食物,從可以幫我張羅衣食住行到我協助他們張羅衣食住行。我是身在外面的遊子,無法常常隨伺在側,每每在臨睡前想起他們,只能用最真誠的祝福祝他們平安健康。 親愛的爸爸媽媽,我雖然遠行在外,但我能做的是,就是做一個回饋社會的人,讓您們安心又放心;在回家時,幫您們打點一切;在您們需要看醫生時,只要有需要,我們幾個兄弟姐妹一定盡量安排時間回去陪伴您們。 當比我們年長一輩的長輩們都逐漸邁入凋零的年歲,我想我可以做的,是期待每一個長輩,都能夠有身邊至親的疼惜和照顧,回饋他們這輩子為我們所付出的一切。一切在年少歲月對父母親的不滿,在現在都已經化為無足輕重。 而現在最重要的,是讓您們過得安心,然後以我這個孩子為榮。

2013年7月30日 星期二

六個警惕

靜思法脈、慈濟宗門、四弘誓願加上六個警惕, 11歲的凱丞(小牛)(證嚴上人賜予法號:誠愿) 隨著上人行腳至各道場分享時提到6點警惕如下: 1、不要想自己是最好的,要想自己還有進步的空間〜防止傲慢心 2、在菩薩道上再往前走,就要恆持初發心〜防止倒退心 3、要有清靜心〜防止心迷 4、心要靜就要消除雜念〜防止躁動心 5、要用軟實力~防止暴動心 6、不要只想休息,要為時代做見證~防止懈怠心 為何來慈濟,無非是來找道,而不是找位子,任何一個位子有一天都不會屬於我們,當我們從有形的舞台退下,才不至於有:長江後浪推前浪,前浪死在沙灘上的失落感。 做個在路邊鼓掌的觀眾,笑看人生如戲、戲如人生,又有何妨。 聽得懂 行得通 做得到 可解脫

2013年5月30日 星期四

人,切不可把自己看得過重

一只駱駝辛辛苦苦穿過了沙漠,一只蒼蠅趴在駱駝背上一點力氣也不花也過來了。蒼蠅譏笑說:“駱駝,謝謝你辛苦把我駝過來。再見!” 駱駝看了一眼蒼蠅說:“你在我身上時我根本就不知道,你走了也沒必要跟我打招呼,你根本就沒有什麼重量,你別把自己看太重,你以為你是誰。” 英國文學家蕭伯納一日閑著無事同一個不認識的小女孩子玩耍談天,黃昏來臨時蕭伯納對小女孩說,回去告訴你媽媽,說是蕭伯納先生和你玩了一下午,沒想到小女孩子馬上就回敬了一句:你也回去告訴你媽媽,就說瑪麗和你玩了一下午。後來,蕭伯納對他人講,人,切不可把自己看得過重。 著名表演藝術家英若誠曾講過一個故事。他生長在一個大家庭中,每次吃飯都是幾十個人坐在大餐廳中一起吃,有次他突發奇想決定跟大家開個玩笑,吃飯前他把自己藏在飯廳內一個不被注意的櫃子中,想等到大家遍尋不著時再跳出來。尷尬的是大家絲毫沒有注意到他的缺席,酒足飯飽大家離去,他才蔫蔫地走出來吃了些殘湯剩菜。從那以後他就告訴自己:永遠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,否則就會大失所望。 蘇東坡年輕的時候是個傲氣十足的人。一日在田間小路上行走,忽然和一個村姑狹路相逢。村姑挑著一擔泥,兩個互不相讓。最後村姑提出她出一上聯,若蘇東坡能對上下聯她就甘心讓路。村姑的上聯是:一擔重泥擋子路。 蘇東坡一聽這個上聯可生了得,一時竟想不出下聯。兩邊在水田裡插秧的農夫大聲笑。情急之下蘇東坡竟然大聲回應:兩旁夫子笑顏回。 然後,蘇東坡脫下鞋襪為村姑讓了路。 事實上一個人的輕與重,貴與賤決不是自己能訂下標准的。平靜謙和,不事張揚才是最重的分量。 北京大學開學的日子,一個新生攔住了一個看門的大爺讓他照顧一下箱子。第二天才發現這個看門的大爺竟然是北京大學副校長,著名學者季羨林。這位學貫中西的學者竟然能夠如此看輕自己,也許正是他成為當代學人榜樣的原因之一。 不把自己看得太重其實是種修養,種風度,種高尚的境界,種達觀的處世姿態,是心態上的一種成熟,是心志上的一種淡泊。 用這種心態做人可以使自己更健康,更大度;用這種心態做事可以使生活更輕鬆,更踏實;用這種心態處世可以使社會更和諧。 別把自己看的太重!

2013年5月27日 星期一

最難的一課,我們卻沒教給學生

台大教授:最難的一課,我們卻沒教給學生 撰文者:郭瑞祥/文;陳建豪/採訪整理 (來源.天下文化出版社提供) 「老師,您可以幫我寫推薦信嗎? 這是我過去七個學期的成績單。」最近一位大四女同學來看我,希望我能為她撰寫申請研究所的推薦信。 看了她的成績,我嚇一跳,從大一到大四的過去七個學期,她每學期都是書卷獎得主! 在臥虎藏龍、會念書的學生比比皆是的台大校園,這並不容易,可見她多麼用功! 但我一開口,卻是潑了她一頭冷水,「同學,妳能不能不要繼續拿第一名?」「為什麼? 追求好成績有什麼不對嗎? 要申請國外的好學校念碩士、博士,難道不應該有好成績嗎?」面對她不解的神情,我請她在研究室坐下來,「讓我花一點時間,說個故事給妳聽好嗎?」 說實話,在台大教學十八年,我最擔心的學生,不是成績吊車尾的同學,反而恰恰相反,竟是每一科都拿第一名的傳統好學生,最讓我放心不下⋯⋯。 這個故事,就從多年前一個很認真、也常拿書卷獎的台大學生說起。 曾經,有一個高中念建中、大學讀台大,在別人眼中考起試來一帆風順的台灣年輕人,在長期努力不懈下,終於如願以償來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,攻讀碩士與博士。當時,在他心中,「成功」的人生像是一條有軌跡可尋的直線,從麻省理工以漂亮成績畢業,等於拿到「成功」的第一個入門磚。 他告訴自己:「我來美國可是來讀書不是來玩的,好好拚功課吧!」這個台灣學子,從小念理工科,愛運動,愛念書,但對於美國的流行文化、同學間多采多姿的社交生活,格格不入、甚至手足無措。於是他一心向學,果然,念碩士的兩年與博士第一年,每一個科目都拿下漂亮的A! 在麻省理工,A就是最高的分數了,科科都拿A,真是不容易的好成績。 他內心不免小小驕傲,頗以自己為榮,也一直以為,自己的指導教授,一定也為他高興,畢竟置身於一群天才學生中,他的好成績堪稱「第一名」呢。 全A成績,終於碰到大鐵板了。有一門陌生卻又必修的重要課程,他上了幾個月後,內心有數,成績大概不會太理想,雖然及格絕對沒問題,但A恐怕拿不到了。這個「好學生」乾脆壯士斷腕,期末考前,毅然退選這門課,避免成績單出現B的「恐怖」危機。 很多美國同學不理解,老師更覺得奇怪,學分費交了,也認真上了幾個月,為什麼他要退選?只為了避免成績單不好看?這個理由對美國人來說,太不可思議了!來年,他再度挑戰這門必修課,一路穩紮穩打,加倍用心,但期末成績出爐後,他,竟拿到了第一個不是A的成績!之前的退選,無異於一場時間與金錢的徒勞無功。 沮喪的他,有點難為情的去見了美國指導教授,甚至,帶著歉意去的。然而,指導教授卻十分開心的恭喜他!恭喜他沒拿到A!教授語重心長的說:「我真是太替你開心了! 你從今日起,再也不必為拿A、拿高分而念書,你總算可以放膽,去做更重要、更有價值的事情了!」 那,什麼才是更重要更有價值的事? 教授笑著回答:「去犯錯與創新吧!藉著課本教你的基礎,然後去有計畫的犯錯、嘗試創新。這才是有價值的!」 台灣小子,如當頭棒喝般醒悟:什麼才是追求知識的本質?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,不斷尋求突破,繼續為下一代累積新知,以創新動能造福人類社會,才是知識的本質。好吃的蛋糕是本質;而好成績,只是裝飾的美麗奶油花朵罷了。 「怕輸」心態造成保守的選擇 我,就是那上面故事裡的主角、曾經認錯方向的台灣小子。 當我被MIT指導教授,點出求學觀念上的根本錯誤後,其實是非常受用的。在此之前,我把所有的精神力氣、大概有九成,都放在完成作業、求取高分,而只拿一分的餘力,用以做研究。 但後來,我大幅度更改比例,變成了兩成力氣做功課,八成心思做新研究。以前,一拿到作業,就認真埋頭苦寫,確保盡善盡美以得好成績,後來卻變成了要交作業的前一天,才開始熬夜趕報告。 這並不是說我偷懶,而是我發覺,做新的研究才是更大的挑戰,收穫更多,所以我選擇先做研究。 研究的過程,其實是一個無底洞,回報會比較慢,不像考試成績馬上就出來,但這才是真正的學習過程,而且雖然回報慢,收穫卻是紮紮實實、屬於自己的,不是考完試就一半還給老師的表面好成績。可以說:那個當下椎心刺骨的B,釋放我長久以來讀書是為了追求漂亮成績的功利迷思,轉向真正的學習本質。 觀念一改變,學習反而突飛猛進。大多數人要念六年方能結束的博士班,我四年就畢業了;因為我把時間與精神,花在對的地方、並做出了新的研究成果,最終得到了教授的肯定,畢業論文順利通過。 「怕輸」文化造成保守的心態 回到台灣教書後,這些年來,我對當時的心情又有一層新的體悟。當年我對科科A的追求,除了從小相信認真念書就是為了追求好成績的迷思,背後,更深的原因是「怕輸」。怕輸、怕沒面子的心理框架,一直到現在,仍然在很多個體、甚至很多企業發展上看到,形成一種保守的文化,妨礙創新的嘗試。 台大管理學院每年都送很多學生到國外著名大學做交換學生。最近一個同學從北歐的大學交換半年回來,與我分享心得。 她的班上有一半是當地學生,另一半是來自義大利、法國、德國、韓國、印度等全球各地的交換學生,有很多分組討論和報告要做。她發現,台灣去的學生,理論學得很紮實,程度一點也不輸外國學生,但自信心明顯比較不足,即使有自己獨特的看法與觀點,但不那麼能夠系統化組織與勇於提出思辯討論。相較之下,「歐洲的年輕學生可能理論基礎比不上我們,但他們不害怕,很敢說出口,討論激盪,發現真的有興趣的地方,再去深入鑽研,很有創意和想像力。」 她的心得我完全瞭解。因為怕輸怕被別人笑的心理,出現在許多層面上,例如阻礙學習新語言(不敢開口怕被笑)、討論課上沉默者占多數,發言的永遠那幾個,但下了課大家卻七嘴八舌意見多多。 我曾經反省,為何必須到了美國求學、從別人的文化反射出來,才看清自己的迷思? 為什麼在台灣時,從來沒有發現過、從來沒有反省過? 答案很簡單。在台灣現有的升學制度下,包含高中基測、大學學測,我們的遊戲規則就是,誰會考試,誰就是贏家!30年前,我念書時如此,現在亦然。 或許,大學前的遊戲規則,真是如此,但是,我們的人生,從考完大學起,就再也不是科科得A者保證勝利了。 唯有能認清環境變化,敢於跨出舒適區,追求本質的創新,才能永保成長動能。從此刻起,掙脫只求第一的魔咒,擺脫怕輸的包袱,大步往前走吧! 最珍貴的一堂課,找尋自己的人生導師 我的前半生,在別人眼中,該也是標準的「金榜題名」、算得上是超級好學生。先後考取建中、台大,而之後的碩士、博士學位,則都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完成。畢業後,在矽谷找到年薪數百萬的工程師職缺,然後娶回了美嬌娘、回台大擔任教授,也有了兩位小朋友。 我必須承認,有一段時間,我真的覺得自己很幸運,也深信只要自己夠努力,無論是「美國夢」、「台灣夢」,我都能美夢成真。 然而,從人生進入下半場開始,我陸續遭逢變故,終於明白了什麼叫做深深的無力感。 先是我自己在壯年之時,就得了癌症。跟死神第一次拔河,我雖僥倖得勝,卻也大傷元氣。而沒幾年後,我又遭逢中年喪妻!失去了最愛的人,心裡什麼也不剩,只有空空蕩蕩,整個人渾渾噩噩⋯⋯ 但卻沒有太多時間可以自怨自艾,因為我還得拉拔兩個正要經歷青春期的小男孩長大。 原來發生在我們意料之外的,才是真實的人生⋯⋯ 最難的一課,我們卻沒教給學生 看看自己走過的人生路,再想一想每一天,我在校園內觸目所見,年輕快樂、對未來滿懷想像與盼望的學生們。不禁感嘆:在我人生的求學過程中,大多時刻,學校只教如何考第一名、如何過關斬將在大小的考試中勝出? 幾乎沒有人告訴我,考不上「好」學校、「好」科系之後該怎麼辦? 如何勇敢站起來面對挑戰? 聯考制度強調的是,不管喜不喜歡,先搶第一志願就對了! 從來沒有人認認真真地鼓勵我們:尋找自己獨特的天賦能力,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,再找出獨屬自己而非主流價值一致鍾愛的「第一志願」? 我們從小經常聽到的童話故事是,王子好不容易排除萬難與公主結婚,然後呢? 就沒了。從沒有告訴我們,王子公主可能吵架啊! 人生的本質就是無常的變動。如果有一天,公主離開了,王子該如何? 沒有人教過我們,我們也從來不會教學生,關於人生,種種的真實與艱難,種種的難堪與不堪。這些,反而是我在歷經人生後,最想要獻給學生的禮物。 人生總有悲歡離合,但我希望我的學生,都比我更有能力,去面對課堂以外的人生挑戰。 如何做? 其實很簡單,提前把這些人生問題,丟給學生去想,讓他們從年輕時就開始思索、有心理準備;提前為他們灌注一些力量,而不是哪一天他們突然面對了,竟只有手足無措的份。人生不會永遠順遂、悲歡離合總無情,畢業之後的人生更不會有標準答案,我想教會學生的,是他們如何為自己找尋答案? 甚至是,能不能在犯錯後,鼓起勇氣選擇補考,而不是沮喪放棄,勇敢做唯一的自己。 人生說穿了,就是由無數的大小考驗組合而成,懂得為自己找到「人生導師」,絕對可以為自己的人生加分不少。 而什麼是人生導師?「他」,可能是一份信仰、一場演講、一部電影、一本好書,重點是裡頭的精神,能不能讓你在歷經悲歡離合時,多一點力量與勇氣,繼續朝能發揮自己最大價值的方向走下去? 我不是完美無缺的老師,但真心祝福每一位學生,打開心胸、主動出擊,每天都能遇見自己的人生導師、每天都能茁壯成長。

2013年3月23日 星期六

【證嚴上人開示法語】同仁的使命

為使同仁能體認自己的使命,明白自己工作的重要性,上人時時把握因緣,對同仁們敦敦致勉,表示慈濟是以淨化人心為目標,如果能打開心門一起關懷天下,則理想一致,在慈濟一定會做得很快樂。 「或 許有人認為,在慈濟任職,無法見識到廣泛的人生境界。譬如,在慈濟文化的范圍內,有個缺點,就是「找不到刺激」。在外界社會事件中,有吵架、打架及抗爭等各種紛亂、刺激的場景;但是在慈濟,絕對看不到這些充滿暴力、沖突的境界。除去這點,慈濟文化事實上森羅萬象,可以見識到相當豐富的人、事、物,為我們展 示著人生的智慧。」 「我們既可以報導那些發心的人,也可以深入黑暗角落,報導苦難的人生。除非是自己不用心,自我設限,束縛於小范圍之內;否則,如果打開心門,突破自設的格局,就可以發現很多人生故事,充滿發人深省的啟示。」 就 上人的體會,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,慈濟世界有很豐富的人生材料,可以用心深入探討。光明的人生,有其奮斗的歷程;悲苦的人生,有其辛酸的歲月;乃至淒慘的人生,或許也有很美的人性。慈濟之人事物,真是千變萬化,常令人歎為觀止:「不可思議啊!竟有這樣的人生!」而要有這樣的體會,唯有「多用心」! 上人表示,慈濟人、慈濟事,是慈濟大藏經的篇章,唯有藉助慈濟文化工作者的專心努力,才能編輯完全、完整留存。 摘自:證嚴上人思想體系探究業書 第193頁

2013年3月5日 星期二

福慧雙全的大陸名主持人-白岩松-領悟-佛學之素養

佛是誰?佛,在哪裡? 我是誰?我,又在哪裡? 一. 提到佛教,好多人馬上想到大年初一時香火繚繞的廟宇,又或者深山寺院裡的僧人。當然,可能還包括有事相求時要抱的佛腳,又或者許願還願的功利之地。難怪有學者略帶玩笑般地評點:相當多的人,與佛之間的關係,是互惠互利。 見到這一切,佛會不會皺起眉頭,似乎是哪裡出了差錯。是佛錯了,還是我們錯了?是過去我們對佛教的態度錯了,還是當下這個時代錯了? 該與佛教緊密相關的智慧在哪裡?與慈悲心連接在一起的愛,又在哪裡?如果人們去見佛,似乎只為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,那麼很遠很遠之前,佛陀在菩提樹下的頓悟還有什麼意義?這個時代的佛教,與這個時代的我們,是不是走到了一個新的叉路口? 二.2005年夏天,《岩松看台灣》這一電視行動啟程,這是內地電視攝像機第一次全方位不帶偏見地走近台灣。 這種全方位,就包括走近慈濟,走近 證嚴上人。這當然是內地媒體第一次地走近,甚至我們的申請在兩方面獲批,都讓我們自己感到一些驚訝和不可思議。 台灣佛教界早已拉開“人間佛教”的改革大幕,佛光山的 星雲法師和慈濟的 證嚴上人,是其中重要的代表。 慈濟的發源地﹝總部﹞,在台灣東部的花蓮。 早上五點多,我們就來到總部的靜思精舍聽志工早會,我們到時,大堂裡已都是人,包括志工、信眾,甚至很多慕名而來的中學生。 我以為會念經,但沒有。一個多小時的時間,證嚴上人和現場的人們並通過電視屏幕和台灣各地的慈濟人,在講生活,分享生命感受,當然包括幫助他人的方法和思考。慢慢地我從一個記錄者變成心靈的參與者。炎熱的感受慢慢退去,周身感受到清涼,慈濟在我這兒,第一次展現出人間佛教的魅力。如若講經,也許我們很遠,但一早晨講愛,我們離得卻很近。後來突然明白,歲歲年年,每年的三百六十五天,這樣的早課從不間斷,講愛的過程中,不就是在講經嗎?在愛的傳遞中,與生命有關的智慧開始執著地顯現出來。 三.早會結束,我們有幸與 證嚴上人面對面坐在一起,聊天,或者也可叫採訪。 上人削瘦,印證著“吾貌瘦,必肥天下”的名言。她出生於1937年,與我母親同年,屬牛,這又拉近了我與上人的距離。 但真正消除了距離的是她的智慧與愛,沒有了宗教帶來的敬畏,而是對社會對生命的關切,甚至是她的一點憂慮:那麼多事要做,感覺時間不夠用,來不及… … 最觸動我的,是 上人與慈濟志工之間的約定:幫助別人時,要對別人說“謝謝”,因為你感受到了自己的價值,體會到了幸福,要“感恩”,對不對? 那一瞬間,我突然想起《道德經》中的一句話:“無私為大私”。正是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,自己得到了最多,也正是在利他的行動中,我們一點一點找到自己。愛,是一種最大的修行,它幫助我們自己,成佛。 告別了 證嚴上人,在慈濟總部拍攝,這裡沒有簡單意義上的晨鐘暮鼓和香火繚繞,沒有彷彿與塵世無關的僧人,更沒有世人帶著慾望而來的焦慮,這裡似乎都是信眾,也都是志工,更都是主人。醫院裡忙著治病救人;田地裡忙著種菜,因為要自食其力;還有忙著短暫開個會,因為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的災難,都天然地與慈濟有關,他們要伸出手去;而下午,一個捐獻者的造血幹細胞從這裡出發,轉機香港,晚上,一台骨髓移植手術將在北京開始,一個生命急切地等待救助。這樣的生命接力,在台灣和內地之間,已進行了九百多次…… 終於要告別這塊已讓我幾乎忘了宗教忘了寺廟的清靜之地,只是,這裡忙碌人群中的那份安靜讓我有些不捨,還有那平靜下的快樂。 我終於找到了面對慈濟的感受。 遠看是佛,近看是愛。 面對 證嚴上人,所有慈濟人,運行良好的佛教,包括佛,都該是如此! 四.在慈濟的採訪過程中,一直有一位兄長陪伴著我們,他話語溫和,行事幹練,並且對電視行業似乎瞭如指掌。 這位兄長是慈濟人,他叫何日生。 一聊才知道,多年前,在台灣,他是屢獲大獎的電視主播。終究是緣份,被慈濟的愛和 上人的智慧所感召,投身於慈濟事業中,成為慈濟理念推廣和傳播的幹將。 有了慈濟雖然短暫但卻印象深刻的採訪之後,他當初為何放棄光環籠罩的主播位置,這個問題便不用再問。慈濟中特有的愛與智慧,自然會有足夠的吸引力,可能也正因為此,何日生兄已不安於獨享,用文字成就這本書,拿出來與我們共享。 在迷茫和焦慮的當下,這些文字這本書,是一種功德。 我先拿到了這本書的台灣版本,由於豎排,我讀得很慢也很仔細。讀一會兒想一會兒,慈濟的智慧與何日生兄的思考撲面而來,想不投入也難。如今,這本書有了內地的簡體版,可我相信,您依然會讀得很慢,因為一念之間,卻是千年悠長的歲月,一念之間,有東方心靈的左思右想,更有千萬慈濟人深藏愛在其中的行動。但更重要的是,有你一直在尋找的自己。 如同慈濟在人間,何日生兄的這本書,也行走的可親可近,彷彿在講一個又一個故事,便讓智慧盡在其中。我知道,這是一個快樂與幸福都缺乏的時代,不過,好的一面是,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不滿足於現狀,開始慢慢尋找。慈濟人的努力,或許,是其中的一種答案。 五.佛教仁厚,不求你頂禮膜拜,只言:人人心中都有佛,開啟心智,用愛修行,你終將成佛。 所以,好的信仰,不是讓你失去自己,而恰恰是在其中找到自己,這便是投奔智慧與迷信之間的區別。 好吧,打開這本書,讀到慈濟人的愛和智慧,終於有一天,合上書,看到你自己,一個因為有愛,而單純快樂的自己。 世界,將因此﹝因您﹞而變得更好一點兒。

2013年2月12日 星期二

蠟燭

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

無力負擔的奢華

文/何飛鵬 民國七0年代,來來飯店開幕不久,那是台北最著名的豪華飯店,而它的十七樓會員俱樂部更是富商巨賈雲集的場所。擁有一張來來十七樓的會員證,就是尊貴的象徵。 當時,我換了一個工作,新老闆為了表示肯定,替我買了一張來來飯店的會員證,並告訴我,所有的消費由公司埋單。 我非常感謝老闆的賞識,但我從來沒去使用過。半年過後,老闆發覺我沒有任何消費,十分訝異,他告訴我,儘管去用,工作辛苦,放鬆一下也是應該的,更何況,替公司做公關也是必要的。我再一次謝謝老闆的厚愛,但那一張貴賓卡,一直到我離開那家公司,仍然是一張沒用過的呆卡! 我沒告訴老闆我不去使用的原因,但我內心清楚,那是我薪水不能負擔的「奢華」,那也是我能力不能負擔的「奢華」,讓公司負擔我個人的消費,我覺得罪惡;我更害怕的是,一旦我養成這樣的「奢華」習慣,當我失去時,我會更痛苦,因為我無力負擔,我就不敢嘗試,不敢擁有,也不敢奢華成習 。 操縱人類的欲望,一向是所有精品公司的拿手絕活,LV靠的是人類的奢華欲望,快速成長,但也讓人類走向欲望難填的深淵;另一家公司Coach喊出能負擔的奢華(affordable luxury),也大獲成長,顯然「奢華」是豪門巨富的事,能負擔的奢華才是大眾你我的真實。 瞭解自己的能力,控制自己的行為,才有機會真正做自己的主人。 奢華、享樂,都是人類的共同欲望,沒有人不喜歡奢華享樂。只不過有的人是用自己的能力享受奢華,有的人是用財務槓桿享受奢華,就如同許多年輕人用現金卡、信用卡,預借未來的收入;當然還有人用職務享受奢華,許多的公務員、高階經理人,用政府及公司提供的資源,以公務為名,行自我享樂之實;當然還有人因親情享受奢華,許多的年輕人,用的是父母的錢,花起錢來,宛如豪門富家子弟,奢華在他們眼中彷彿理所當然,完全不需要自我約束! 但奢華是會上癮的毒藥,一旦擁有,就怕失去,一旦失去,就痛苦難堪。這是我年輕時為何不肯使用來來會員俱樂部的原因。我怕我從此離不開那個職位,離不開那家公司,因為我已經習慣優渥、習慣奢華。但那都是公司給予的安定劑,我從此不敢冒險犯難,從此喪失鬥志, 沉迷在接受別人餵養的舒適圈中! 當然,我也不敢給自己的兒女超過太多他們自己能力的奢華,因為我知道,他們的欲望,需要用自己的能力去完成。太早擁有太多享樂,只會讓他們的生存能力變差,只會讓他們變成奢華欲望的奴隸,父母的親情,可能化為他們面臨艱困環境時的毒藥。 我還看到許多年輕人,因為太早擁有自己無法負擔的奢華,不論是一時走運,或者因緣際會一步登天,還是真有能力、真有實力,只要環境改變他們就從此沉淪欲望深淵。因此我更知道,就算有能力負擔的奢華,也要謹慎使用,因為那是欲望魔鬼 設下的陷阱,隨時準備綁架你的靈魂。

2013年1月20日 星期日

我為什麼要做慈青?

我喜歡做課務,喜歡站在台上表演,喜歡看台下露出種種驚嘆的表情。剛好慈青提供了這個機會,讓我可以堂而皇之的在台上唱唱跳跳,過足了癮。   到了大四,卸下了社長的承擔,變成了陪伴的角色。課務,自然要把機會讓給優秀的學弟學妹。學長學姊再厲害,這個時候也要變成教練,將一個一個如璞玉般的學弟學妹磨成璀璨的寶石,這不是一天兩天的工作,也不是像當課務一樣,可以有立竿見影的成就感。   不免俗的,學弟學妹也會問到:「學長,你為什麼要做慈青?」這麼簡單的問題,回答了千百萬次的問題,竟讓我一時語塞,說不出話來。如果我做慈青是為了要當課務,要享受那種成就感,那現在我是為了什麼?   2009年的尾聲,師公上人在花蓮靜思堂的講經堂,向全世界各個國家來的慈青開示。她說,如果這世界上有許多人在玩「開心農場」,那我們也可以將facebook的網路空間變成一個「開心道場」。   而珍古德博士曾言:「當一群年輕人聚在一起,就有一股改變世界的力量!」從草創以來,而慈青總秉持著這句在營隊中常聽到的話,勉勵彼此加緊在各個學校去淨化人心。   是啊!這就是我們慈青的使命啊!慈青社創辦的目的,不是要學校每個人都加入慈青社,而是讓每個人都變成好人。換句話說,這就是一股寧靜的社會運動。 我們不會去示威遊行,不會想用尖銳的言論抨擊跟我們想法不同的人,我們就是一個好的、美善的團體,努力的讓每個人都變成好人。   那,「好」又是什麼意思呢?簡而言之,這就是「人文」。   要進行淨化人心,我們自己就一定要抱持人文。而「人文」,不是單指吃飯時會龍口含珠、鳳頭飲水,不是單指要行如風、坐如鐘、臥如弓、立如松,不是單指講話要溫文儒雅、輕聲細語,這些都不是「人文」的全貌。「人文」就像磁鐵的磁力。一個人有「人文」,別人跟他相處會覺得很舒服,沒有任何不快的情緒,自然而然就會有越來越多人來接近他。   慈青這個團體,就是因為有人文,所以才會吸引這麼多有志青年一同加入。不只是活動辦的很多、很好,師姑師伯的菜煮的很好吃,營隊很好玩而已。最重要的,是每個人在這裡都感覺很舒服,很多不愉快都煙消雲散,所以就會留下來,學著讓自己成為「有人文的人」,也就是「好人」。   而要怎麼學呢?其必須藉著前述龍口含珠、鳳頭飲水,還有行住坐臥的威儀,口說好話、心想好意、手做好事、腳走好路…。藉由這些外在的規範、威儀,修正自己的行為,也修正自己的心,朝著人文的方向前進。這,就叫做「修行」。   成為了有人文的人,就有許多人被你吸引,也跟著成為有人文的人,這就是「淨化人心」的定義,也是「愛灑校園」的主要目的。活動辦的很多、很好,這是表象。菜煮的很好吃、營隊很好玩,也是表象。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活動辦的很多,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想把活動辦的更好。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要把企畫書寫的盡善盡美。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當課務,將美善的法傳給別人受用。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當隊輔,安住每一位新進者的心。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當人文真善美,為社會寫歷史,為時代作見證。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當生活香積,照顧別人的基本需求,讓他們無後顧之憂繼續打拼。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當人事票務,掌握數字,讓其他夥伴能準備更充分的資源。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當行政,幫其他夥伴打雜,處理瑣碎的行政事項。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事前籌備才會特別仔細。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事中會全力以赴。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事後會檢討,讓下次更好。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會時常關懷夥伴,幫他分憂解勞。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遇到挫折的時候,會擦乾眼淚繼續往前進。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會特別努力改掉自己的缺點,知所進退。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會特別用心在每一當下,做好時間管理。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要心素食儀,修口也修心。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要心生活運動,在生活中力行環保,讓地球更健康,天災少一點。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要愛灑校園,讓校園變成一個處處有愛的地方。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要facebook變成開心道場,把愛散播到每一位網友身上。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才加入慈青社,成為一股改變世界的力量。   常有人問我,我為什麼要做慈青?   我想我會回答,因為我想要跟著其他夥伴,一起去改變世界吧!

2013年1月14日 星期一

2013年1月12日 星期六

2013年初

一、做事的人要堪得起寂寞 很多人都沒有自己的思想,只是跟著人云亦云,聽人說就信以為真,自己沒有深 入了解,在迷茫中卻不自知。所以,真正在做事的人要堪得起寂寞,在寂寞中做 事很辛苦,得忍受被不真的傳聞誤解,這實在是很無奈!慈濟不怕人來了解,是 怕人誤解啊! 二、在大劫難時更要培養大慈悲與大智慧 我這一生不知遇到過多少次類似境界──慈濟總是動輒被提出來批評,有心成就 美善好事,卻有發自少數人或透過媒體的反對聲浪,有時聲浪如排山倒海而來, 不免感到很辛苦、很孤單、很無奈,但我始終抱持感恩心去面對。對於別人我是 不敢要求什麼,但對慈濟人則很希望是非要明辨,大時代需明大是非,在大劫難 時更要培養大慈悲與大智慧,因為欠缺慈悲與智慧,是非就會分不清。總之,就 是做我們應該做的即是。 三、踏實能穩步前進,急衝須回頭收拾 做事要踏實,一步接一步,步步腳踏實地,一步站穩了,再接著下一步;即使是 好事,也不要貪功貪多貪快,各環節都要細膩思考再動作,若一直衝下去,只知 衝而不求穩,日後會很危險且難以收拾。 四、浴佛的意義 浴佛的意義,並不是佛陀的身軀需要我們洗淨,最重要的是要洗浴我們的自性佛, 洗盡後天薰染的習氣,顯現本有的清淨佛性。 五、生死往復不已,人生在趕場中 雖有喪子之痛,但若每天啼哭,孩子也無法安心。孩子過去生的劇本,與你之間 的緣就寫到此為止,他的人生在趕場,再拖下去就會變成不好的緣了。所以就讓 他隨緣而去,才會在來生有緣的家庭裡見人就笑,得到大家的疼愛。 六、用心撰寫生命日誌 慈濟菩薩雲來集,慈濟家庭好溫馨,慈濟大家庭從發祥地花蓮,慢慢地伸向北部 、西部,以至中部與南部,全省到處都有慈濟道場,都是因緣聚足成就出的莊嚴 道場,就在這些莊嚴的殿堂裡,時時都在培養人間菩薩,日日都在進行社會推廣 教育,為建設菩薩家庭,為推動社會教育,為致力淨化人心,而負起重要的使命 和責任。 人人的心靈道場會聚在有形的莊嚴道場裡,膚慰著多少人心。看看有的人家,心 愛的孩子在無常中消失,可以想像父母親的心痛心碎,這分無奈而悲痛的心靈, 需要人間菩薩及時出現在他們的生命中,引導他們走入慈濟大家庭,讓心痛的悲 情可以轉小愛為大愛,雖然失去了心愛的孩子,但更能去擁抱大社會裡的年輕人。 社會上的年輕人的希望,就在於能夠接受正面的教育;所以若能開闊愛心去愛更 多人的孩子,讓這些孩子長大後也可以為社會付出,社會才有祥和的未來。人間 菩薩可以轉變心靈的境界,讓有遺憾與缺陷的人生得以填補與圓滿,也能夠用心 用愛為天下奉獻。 常言新年新希望,每一年換上新年新日曆時,我總是默默自我期許,總是堅志發 心立願,每一天日子都要好好利用,每一張日曆都要好好書寫,以成就有意義、 有價值的生命日誌。今天已撕下八張日曆了,浮現出來的是元月九日這一張,可 不知之前的那八張日誌,是否有用心撰寫呢?是否已留下值得回顧的生命日誌呢? 若省思後感到自己是空白度日,就要立即把握住未來的每一天,從今天這個九開 始,久久久久地過好人生日曆,寫下美好的生命日誌。 七、珍惜聞法因緣,期待將法入心 我們要很珍惜難得人身又聞佛法,所以期待要將法入心、要身體力行。佛陀出現 於世的一大事因緣,就是要宣說大乘法,直指人心本具佛性,只因一念無明、滿 心欲念,所以綿綿複製無明,使自己愈陷愈深。雖然覺悟的智慧深埋,但佛性不 失、依然存在,只要勤修行多聞法,在菩薩道上見苦知福,明白苦集滅道的因果 道理,調伏貪瞋癡,捨除無明煩惱,自然能漸漸明心見性。 八、生活日曆‧生命日誌‧人生劇本 對於個己生命周圍更廣闊的世界,我們要多用點心去關心留意,和許多國家地區 的多災多難相比,我們的人生、我們的環境,都要好得太多太多!所以天天都要 懷抱感恩心,每天睜開眼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感恩,感恩手腳可以動作自如;感恩 之後就要發願,但願從此時此刻開始,戒慎虔誠過好每一天,細心運用生活日曆 ,用心書寫生命日誌,用愛編寫人生劇本。

2013年1月11日 星期五

深水無聲

曾聽一個老人講過這樣一個故事: 一天上午,有一位父親邀他的兒子一同到林間漫步, 他的兒子高興的答應了。 父子倆在一個彎道處停了下來。 在短暫的沉默之後,父親問兒子:"除了小鳥的歌唱之外,你還聽到了什麼聲音?" 兒子仔細的聽了幾秒鐘之後回答父親:"我聽到了馬車的聲音。 " 父親說:"對,那是一輛空馬車。" 兒子驚奇的問他的父親:"我們又沒看見,您怎麼知道那是一輛空馬車?" 父親答道:"從聲音就能輕易的分辨出是不是空馬車。馬車越空,噪音就越大。" 後來兒子長大成人,每當他看到口若懸河、粗暴的打斷別人的談話、自以為是、目空一切、貶低別人的人,他都感覺好像是父親在自己的耳邊說:"馬車越空,噪音就越大。" 那些有渡河經驗的人,在涉水之前,總會習慣地抓起一塊石頭投入水中以估計水深。 水花濺得越高,河水也就越淺。 相反,那濺不起多大水花、聽不見多大水聲的地方必定深不可測…… 靜水流深,深水無聲。 馬車越空,噪音就越大。不顯 山,不露水,不虛張,想必做人,也該如此吧! 以此來品人和感悟人生,我們將會注意到以平心靜氣的口吻與別人的談話,可以避免爭吵,以及學會更多的傾聽別人的聲音,而不是一味的強調自己的主張。 舒特曼:『走急的人看不見地上的釘子,煩惱的人享受不到幸福的日子。』 雨果: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, 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,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。

2013年1月10日 星期四

走出受害者角色

■ 楊蓓 (作者為台北大學社工系副教授) 很多人在人際互動過程中受到傷害,而發出憤怒的情緒,但在憤怒的背後,其實含有自怨自艾、自憐。此時,唯有自己願意去看自己的內心,想想在互動過程中,究竟是哪些地方讓自己受到傷害,找出真正的問題。 平常我們對於皮外傷的處理,很可能是草率地消毒傷口,即不去管它。在關係上的處理也常常如出一轍,忽略自己受傷害時真正的感覺,不自覺地繼續扮演受害者的角色,並發出:「我受傷了,你來哄哄我吧!」的訊息。 我有個很優秀、出色的女性朋友,失戀至今三年了,卻始終沒有從失戀的情境中走出來,還好她並沒有得憂鬱症,只是一直處於失戀的狀態。有一次我們在聊天時,我問了她一句話:「妳想想看失戀三年來,妳得到什麼好處?」她非常驚訝地否認,失戀哪來的好處,盡是壞處。 我告訴她,失戀一定會為她帶來某些好處,否則她不會陷在裡面三年走不出來。她想了想,承認在扮演「失戀者」角色的三年裡,許多人熱心介紹男朋友給她,家人也常常陪伴她,周遭的朋友怕她無聊,一到週末就約她,所有人的關心都湧來。 扮演受害者,享受好處 像這樣的情況,其實也是虛假、操弄的一部分。我們常因為扮演「受害者」的角色,尤其是在衝突的過程中感覺自己受傷時,就覺得天下人都對不起我們。於是,我們想辦法替自己療傷,這時候可能再昂貴的衣服也捨得買,再高檔的美食也狠心品嚐,將所有的錢都花在自己身上,一點都不感到心疼。其實這也算是好處,只是我們不自覺。 我們很容易在衝突中學會扮演失敗者或受害者的角色,然後在角色裡佔盡所有的好處。表面上,好像得到不少好處,實際上,我們卻沒從關係互動中成長。人常常扮演這樣的角色,沉浸於自憐自艾的情緒中,表現於外在就像受害者。當對方用不符合我們期待的方式對待,就發脾氣,甚至理直氣壯地認為一定要把自己心裡的話說出來,找足理由去傷害對方。受害者去傷害對方,認為這是自衛,是為了要保護自己,是對方逼得我們沒有辦法,只好出手反擊,所以攻擊別人時更加名正言順了。可是冷靜想想,此時說出來的話傷人很深,自己也未必好過。 在傷害別人後,操弄技巧好的人可能會跟對方道歉,解釋自己的行為,然而,這並不保證下一次不會再去攻擊人。並且一而再、再而三地玩這個把戲,活在這樣的遊戲中樂此不疲。可是我們真的快樂嗎?我們不快樂,周圍的人也不快樂,因為被牽連了,我們當然無法從關係中獲得成長。 如果可以清楚認知自己的行為模式,並從此不想再扮演受害者角色時,我們才有可能從固定模式中走出來。但是,這需要極大的勇氣,因為模式的背後是一個很大的承擔。換句話說,生命是屬於自己,要如何過日子,其實別人左右不了我們,只有自己能左右。如果自己選擇扮演被害者的角色,別人也拿我們沒辦法。所以,我們必須要反問自己,要不要這樣繼續下去?如果不要的話,只有拿出很大的勇氣與決心來改變自己。 下決心走出舊有關係模式 當下定決心,要真正扛起責任時,才有勇氣去看清楚自己到底在玩什麼把戲;如果無法面對自我真實的感覺,就永遠無法掙脫舊有的關係模式。 舉例來說,今天我們可能穿了一身很漂亮的衣服,可是身旁邊的人並沒有說任何的意見,也許只多看兩眼而已,我們便開始自我解讀:「他這樣看我是什麼意思?」、「他覺得我穿不出衣服的品味嗎?」、「我不適合這樣穿嗎?」,或是「我不夠格穿這樣的衣服?」。無形中,「受害者」的角色已經冒出來了,這時候我們看對方的眼光就變得很不自然,然後,對方也回以不友善的眼光。這個「受害者」就會開始回想以前兩人的互動,例如曾發生什麼過節,所有的事情一下子進入到這樣的解讀系統去。 因此,不可否認的,有時我們的衝突是自己引發的,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擁有感覺的原因,假如我們不曾擁有感覺,我們無法去解讀事物。當別人看了我們一眼,我們心裡會因為這瞟過來的眼神而感到不舒服,只歸咎於外在歸因,卻不回到自己的身上來找答案。 擁有並解讀感覺 如果我們對於自己的感覺不靈敏,對於別人的反應,自然就會用受害者或是既有的模式去解讀。當用這樣的角度去解讀感覺時,很可能就已進入負面思考的模式中。此時,就算表面上沒有發生任何衝突,其實心裡已產生疙瘩。所以,要脫離被害者的角色,很重要的是,不但要「擁有」感覺,更要瞭解該如何「解讀」感覺。 其實,「受害者」的角色或是關係中的很多衝突,只是跟自己玩遊戲的結果,所以我們要反其道而行,先去解開問題的關鍵:「我們擁有真正的感覺嗎?又該如何解讀自己的感覺呢?」 以佛法來說,佛教提供了一套修行的方法,幫助我們解讀自己的感覺,然後讓我們尋找一個內在歸因的角度。我們從中去省思時,就可能發現自己的行為模式,當我們再去面對感覺時,原有的衝突也消失了。 有時候我們沒把問題釐清就跳到溝通,便會發現彼此溝通不良,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花了錢去學溝通,結果卻是無效。這個問題不在「溝通」本身,或是「技巧」沒用,而是技巧用在自己身上時無效。因為我們的內在和自己的溝通沒有做好,此時再跟外界環境互動,溝通就成了一團亂,變成有話也說不清楚。當話愈說不清楚,人跟人之間的差異性就愈明顯,然後也就愈無解,愈無解,很多事情就理不清、理還亂。 藉由修行,獲得成長 如果我們真的希望自己能在關係互動中成長,我們不應期待由周圍的人先改變、先成長,而是要反求諸己。如此一來我們便會發現,當自己能夠成長時,周圍的人也會因而受益;當他人受益時,自己自然也會有所成長。 禪修是一個幫助我們更認識自己的良方,因為禪修所使用的方法,基本上是將我們對外的注意力收攝回來,回歸到自己身上。舉例來說,當人們打坐時會產生一堆妄念,這也很有價值,因為即使胡思亂想,還是把我們的注意拉回到自己身上,這是很自然的。 當注意力都回到自己身上時,便要問自己:「為什麼我的念頭是這樣子?」並不停地去找自己那個胡思亂想的源頭,慢慢地開始注意到原本的模式:自以為是、倔強、不肯認輸、太在乎別人的看法……。這時我們會發現原來「自己」這麼大,希望是「受害者」的自己是這麼大,然後開始一點一滴地去反省、整理自己,漸漸地便會發現我們的心安定下來了。此時,我們才真正知道何謂平靜、安定,甚至是禪悅,原來這才是我們一直想要尋找的。 因為要解決衝突,我們要找因應之道,希望能夠平安度過衝突,然後處於安定的狀態。除了選擇禪修、打坐,還可以每天撥出一點時間來獨處,安靜地面對自己。為什麼要安靜的面對自己呢?因為獨處時,我們可能在看書、聽音樂,只是暫時不與人互動而已,可是跟周遭環境還是有很多其他的互動,這並非真正與自己獨處。 當我們能夠獨處時,即能觀照到內心,看見自己的內在,並一步步整理自己。孔子說:「吾日三省吾身。」也就是要人們多多與自己獨處,知道自己的真實狀態。事實上,人應該是時時刻刻都在省思自己的狀態,這樣才能很靈敏地知道自己現在是何種狀態、擁有什麼樣的感覺。進而與人互動時,才能從關係中看到彼此的差異性,並包容彼此,從衝突中學習化解、成長。這樣,才能真正走出「受害者」的角色。 本文摘錄自《人生雜誌第278期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