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

無力負擔的奢華

文/何飛鵬 民國七0年代,來來飯店開幕不久,那是台北最著名的豪華飯店,而它的十七樓會員俱樂部更是富商巨賈雲集的場所。擁有一張來來十七樓的會員證,就是尊貴的象徵。 當時,我換了一個工作,新老闆為了表示肯定,替我買了一張來來飯店的會員證,並告訴我,所有的消費由公司埋單。 我非常感謝老闆的賞識,但我從來沒去使用過。半年過後,老闆發覺我沒有任何消費,十分訝異,他告訴我,儘管去用,工作辛苦,放鬆一下也是應該的,更何況,替公司做公關也是必要的。我再一次謝謝老闆的厚愛,但那一張貴賓卡,一直到我離開那家公司,仍然是一張沒用過的呆卡! 我沒告訴老闆我不去使用的原因,但我內心清楚,那是我薪水不能負擔的「奢華」,那也是我能力不能負擔的「奢華」,讓公司負擔我個人的消費,我覺得罪惡;我更害怕的是,一旦我養成這樣的「奢華」習慣,當我失去時,我會更痛苦,因為我無力負擔,我就不敢嘗試,不敢擁有,也不敢奢華成習 。 操縱人類的欲望,一向是所有精品公司的拿手絕活,LV靠的是人類的奢華欲望,快速成長,但也讓人類走向欲望難填的深淵;另一家公司Coach喊出能負擔的奢華(affordable luxury),也大獲成長,顯然「奢華」是豪門巨富的事,能負擔的奢華才是大眾你我的真實。 瞭解自己的能力,控制自己的行為,才有機會真正做自己的主人。 奢華、享樂,都是人類的共同欲望,沒有人不喜歡奢華享樂。只不過有的人是用自己的能力享受奢華,有的人是用財務槓桿享受奢華,就如同許多年輕人用現金卡、信用卡,預借未來的收入;當然還有人用職務享受奢華,許多的公務員、高階經理人,用政府及公司提供的資源,以公務為名,行自我享樂之實;當然還有人因親情享受奢華,許多的年輕人,用的是父母的錢,花起錢來,宛如豪門富家子弟,奢華在他們眼中彷彿理所當然,完全不需要自我約束! 但奢華是會上癮的毒藥,一旦擁有,就怕失去,一旦失去,就痛苦難堪。這是我年輕時為何不肯使用來來會員俱樂部的原因。我怕我從此離不開那個職位,離不開那家公司,因為我已經習慣優渥、習慣奢華。但那都是公司給予的安定劑,我從此不敢冒險犯難,從此喪失鬥志, 沉迷在接受別人餵養的舒適圈中! 當然,我也不敢給自己的兒女超過太多他們自己能力的奢華,因為我知道,他們的欲望,需要用自己的能力去完成。太早擁有太多享樂,只會讓他們的生存能力變差,只會讓他們變成奢華欲望的奴隸,父母的親情,可能化為他們面臨艱困環境時的毒藥。 我還看到許多年輕人,因為太早擁有自己無法負擔的奢華,不論是一時走運,或者因緣際會一步登天,還是真有能力、真有實力,只要環境改變他們就從此沉淪欲望深淵。因此我更知道,就算有能力負擔的奢華,也要謹慎使用,因為那是欲望魔鬼 設下的陷阱,隨時準備綁架你的靈魂。

2013年1月20日 星期日

我為什麼要做慈青?

我喜歡做課務,喜歡站在台上表演,喜歡看台下露出種種驚嘆的表情。剛好慈青提供了這個機會,讓我可以堂而皇之的在台上唱唱跳跳,過足了癮。   到了大四,卸下了社長的承擔,變成了陪伴的角色。課務,自然要把機會讓給優秀的學弟學妹。學長學姊再厲害,這個時候也要變成教練,將一個一個如璞玉般的學弟學妹磨成璀璨的寶石,這不是一天兩天的工作,也不是像當課務一樣,可以有立竿見影的成就感。   不免俗的,學弟學妹也會問到:「學長,你為什麼要做慈青?」這麼簡單的問題,回答了千百萬次的問題,竟讓我一時語塞,說不出話來。如果我做慈青是為了要當課務,要享受那種成就感,那現在我是為了什麼?   2009年的尾聲,師公上人在花蓮靜思堂的講經堂,向全世界各個國家來的慈青開示。她說,如果這世界上有許多人在玩「開心農場」,那我們也可以將facebook的網路空間變成一個「開心道場」。   而珍古德博士曾言:「當一群年輕人聚在一起,就有一股改變世界的力量!」從草創以來,而慈青總秉持著這句在營隊中常聽到的話,勉勵彼此加緊在各個學校去淨化人心。   是啊!這就是我們慈青的使命啊!慈青社創辦的目的,不是要學校每個人都加入慈青社,而是讓每個人都變成好人。換句話說,這就是一股寧靜的社會運動。 我們不會去示威遊行,不會想用尖銳的言論抨擊跟我們想法不同的人,我們就是一個好的、美善的團體,努力的讓每個人都變成好人。   那,「好」又是什麼意思呢?簡而言之,這就是「人文」。   要進行淨化人心,我們自己就一定要抱持人文。而「人文」,不是單指吃飯時會龍口含珠、鳳頭飲水,不是單指要行如風、坐如鐘、臥如弓、立如松,不是單指講話要溫文儒雅、輕聲細語,這些都不是「人文」的全貌。「人文」就像磁鐵的磁力。一個人有「人文」,別人跟他相處會覺得很舒服,沒有任何不快的情緒,自然而然就會有越來越多人來接近他。   慈青這個團體,就是因為有人文,所以才會吸引這麼多有志青年一同加入。不只是活動辦的很多、很好,師姑師伯的菜煮的很好吃,營隊很好玩而已。最重要的,是每個人在這裡都感覺很舒服,很多不愉快都煙消雲散,所以就會留下來,學著讓自己成為「有人文的人」,也就是「好人」。   而要怎麼學呢?其必須藉著前述龍口含珠、鳳頭飲水,還有行住坐臥的威儀,口說好話、心想好意、手做好事、腳走好路…。藉由這些外在的規範、威儀,修正自己的行為,也修正自己的心,朝著人文的方向前進。這,就叫做「修行」。   成為了有人文的人,就有許多人被你吸引,也跟著成為有人文的人,這就是「淨化人心」的定義,也是「愛灑校園」的主要目的。活動辦的很多、很好,這是表象。菜煮的很好吃、營隊很好玩,也是表象。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活動辦的很多,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想把活動辦的更好。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要把企畫書寫的盡善盡美。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當課務,將美善的法傳給別人受用。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當隊輔,安住每一位新進者的心。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當人文真善美,為社會寫歷史,為時代作見證。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當生活香積,照顧別人的基本需求,讓他們無後顧之憂繼續打拼。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當人事票務,掌握數字,讓其他夥伴能準備更充分的資源。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當行政,幫其他夥伴打雜,處理瑣碎的行政事項。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事前籌備才會特別仔細。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事中會全力以赴。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事後會檢討,讓下次更好。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會時常關懷夥伴,幫他分憂解勞。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遇到挫折的時候,會擦乾眼淚繼續往前進。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會特別努力改掉自己的缺點,知所進退。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會特別用心在每一當下,做好時間管理。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要心素食儀,修口也修心。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要心生活運動,在生活中力行環保,讓地球更健康,天災少一點。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要愛灑校園,讓校園變成一個處處有愛的地方。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要facebook變成開心道場,把愛散播到每一位網友身上。   因為要淨化人心,所以我們才加入慈青社,成為一股改變世界的力量。   常有人問我,我為什麼要做慈青?   我想我會回答,因為我想要跟著其他夥伴,一起去改變世界吧!

2013年1月14日 星期一

2013年1月12日 星期六

2013年初

一、做事的人要堪得起寂寞 很多人都沒有自己的思想,只是跟著人云亦云,聽人說就信以為真,自己沒有深 入了解,在迷茫中卻不自知。所以,真正在做事的人要堪得起寂寞,在寂寞中做 事很辛苦,得忍受被不真的傳聞誤解,這實在是很無奈!慈濟不怕人來了解,是 怕人誤解啊! 二、在大劫難時更要培養大慈悲與大智慧 我這一生不知遇到過多少次類似境界──慈濟總是動輒被提出來批評,有心成就 美善好事,卻有發自少數人或透過媒體的反對聲浪,有時聲浪如排山倒海而來, 不免感到很辛苦、很孤單、很無奈,但我始終抱持感恩心去面對。對於別人我是 不敢要求什麼,但對慈濟人則很希望是非要明辨,大時代需明大是非,在大劫難 時更要培養大慈悲與大智慧,因為欠缺慈悲與智慧,是非就會分不清。總之,就 是做我們應該做的即是。 三、踏實能穩步前進,急衝須回頭收拾 做事要踏實,一步接一步,步步腳踏實地,一步站穩了,再接著下一步;即使是 好事,也不要貪功貪多貪快,各環節都要細膩思考再動作,若一直衝下去,只知 衝而不求穩,日後會很危險且難以收拾。 四、浴佛的意義 浴佛的意義,並不是佛陀的身軀需要我們洗淨,最重要的是要洗浴我們的自性佛, 洗盡後天薰染的習氣,顯現本有的清淨佛性。 五、生死往復不已,人生在趕場中 雖有喪子之痛,但若每天啼哭,孩子也無法安心。孩子過去生的劇本,與你之間 的緣就寫到此為止,他的人生在趕場,再拖下去就會變成不好的緣了。所以就讓 他隨緣而去,才會在來生有緣的家庭裡見人就笑,得到大家的疼愛。 六、用心撰寫生命日誌 慈濟菩薩雲來集,慈濟家庭好溫馨,慈濟大家庭從發祥地花蓮,慢慢地伸向北部 、西部,以至中部與南部,全省到處都有慈濟道場,都是因緣聚足成就出的莊嚴 道場,就在這些莊嚴的殿堂裡,時時都在培養人間菩薩,日日都在進行社會推廣 教育,為建設菩薩家庭,為推動社會教育,為致力淨化人心,而負起重要的使命 和責任。 人人的心靈道場會聚在有形的莊嚴道場裡,膚慰著多少人心。看看有的人家,心 愛的孩子在無常中消失,可以想像父母親的心痛心碎,這分無奈而悲痛的心靈, 需要人間菩薩及時出現在他們的生命中,引導他們走入慈濟大家庭,讓心痛的悲 情可以轉小愛為大愛,雖然失去了心愛的孩子,但更能去擁抱大社會裡的年輕人。 社會上的年輕人的希望,就在於能夠接受正面的教育;所以若能開闊愛心去愛更 多人的孩子,讓這些孩子長大後也可以為社會付出,社會才有祥和的未來。人間 菩薩可以轉變心靈的境界,讓有遺憾與缺陷的人生得以填補與圓滿,也能夠用心 用愛為天下奉獻。 常言新年新希望,每一年換上新年新日曆時,我總是默默自我期許,總是堅志發 心立願,每一天日子都要好好利用,每一張日曆都要好好書寫,以成就有意義、 有價值的生命日誌。今天已撕下八張日曆了,浮現出來的是元月九日這一張,可 不知之前的那八張日誌,是否有用心撰寫呢?是否已留下值得回顧的生命日誌呢? 若省思後感到自己是空白度日,就要立即把握住未來的每一天,從今天這個九開 始,久久久久地過好人生日曆,寫下美好的生命日誌。 七、珍惜聞法因緣,期待將法入心 我們要很珍惜難得人身又聞佛法,所以期待要將法入心、要身體力行。佛陀出現 於世的一大事因緣,就是要宣說大乘法,直指人心本具佛性,只因一念無明、滿 心欲念,所以綿綿複製無明,使自己愈陷愈深。雖然覺悟的智慧深埋,但佛性不 失、依然存在,只要勤修行多聞法,在菩薩道上見苦知福,明白苦集滅道的因果 道理,調伏貪瞋癡,捨除無明煩惱,自然能漸漸明心見性。 八、生活日曆‧生命日誌‧人生劇本 對於個己生命周圍更廣闊的世界,我們要多用點心去關心留意,和許多國家地區 的多災多難相比,我們的人生、我們的環境,都要好得太多太多!所以天天都要 懷抱感恩心,每天睜開眼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感恩,感恩手腳可以動作自如;感恩 之後就要發願,但願從此時此刻開始,戒慎虔誠過好每一天,細心運用生活日曆 ,用心書寫生命日誌,用愛編寫人生劇本。

2013年1月11日 星期五

深水無聲

曾聽一個老人講過這樣一個故事: 一天上午,有一位父親邀他的兒子一同到林間漫步, 他的兒子高興的答應了。 父子倆在一個彎道處停了下來。 在短暫的沉默之後,父親問兒子:"除了小鳥的歌唱之外,你還聽到了什麼聲音?" 兒子仔細的聽了幾秒鐘之後回答父親:"我聽到了馬車的聲音。 " 父親說:"對,那是一輛空馬車。" 兒子驚奇的問他的父親:"我們又沒看見,您怎麼知道那是一輛空馬車?" 父親答道:"從聲音就能輕易的分辨出是不是空馬車。馬車越空,噪音就越大。" 後來兒子長大成人,每當他看到口若懸河、粗暴的打斷別人的談話、自以為是、目空一切、貶低別人的人,他都感覺好像是父親在自己的耳邊說:"馬車越空,噪音就越大。" 那些有渡河經驗的人,在涉水之前,總會習慣地抓起一塊石頭投入水中以估計水深。 水花濺得越高,河水也就越淺。 相反,那濺不起多大水花、聽不見多大水聲的地方必定深不可測…… 靜水流深,深水無聲。 馬車越空,噪音就越大。不顯 山,不露水,不虛張,想必做人,也該如此吧! 以此來品人和感悟人生,我們將會注意到以平心靜氣的口吻與別人的談話,可以避免爭吵,以及學會更多的傾聽別人的聲音,而不是一味的強調自己的主張。 舒特曼:『走急的人看不見地上的釘子,煩惱的人享受不到幸福的日子。』 雨果: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, 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,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。

2013年1月10日 星期四

走出受害者角色

■ 楊蓓 (作者為台北大學社工系副教授) 很多人在人際互動過程中受到傷害,而發出憤怒的情緒,但在憤怒的背後,其實含有自怨自艾、自憐。此時,唯有自己願意去看自己的內心,想想在互動過程中,究竟是哪些地方讓自己受到傷害,找出真正的問題。 平常我們對於皮外傷的處理,很可能是草率地消毒傷口,即不去管它。在關係上的處理也常常如出一轍,忽略自己受傷害時真正的感覺,不自覺地繼續扮演受害者的角色,並發出:「我受傷了,你來哄哄我吧!」的訊息。 我有個很優秀、出色的女性朋友,失戀至今三年了,卻始終沒有從失戀的情境中走出來,還好她並沒有得憂鬱症,只是一直處於失戀的狀態。有一次我們在聊天時,我問了她一句話:「妳想想看失戀三年來,妳得到什麼好處?」她非常驚訝地否認,失戀哪來的好處,盡是壞處。 我告訴她,失戀一定會為她帶來某些好處,否則她不會陷在裡面三年走不出來。她想了想,承認在扮演「失戀者」角色的三年裡,許多人熱心介紹男朋友給她,家人也常常陪伴她,周遭的朋友怕她無聊,一到週末就約她,所有人的關心都湧來。 扮演受害者,享受好處 像這樣的情況,其實也是虛假、操弄的一部分。我們常因為扮演「受害者」的角色,尤其是在衝突的過程中感覺自己受傷時,就覺得天下人都對不起我們。於是,我們想辦法替自己療傷,這時候可能再昂貴的衣服也捨得買,再高檔的美食也狠心品嚐,將所有的錢都花在自己身上,一點都不感到心疼。其實這也算是好處,只是我們不自覺。 我們很容易在衝突中學會扮演失敗者或受害者的角色,然後在角色裡佔盡所有的好處。表面上,好像得到不少好處,實際上,我們卻沒從關係互動中成長。人常常扮演這樣的角色,沉浸於自憐自艾的情緒中,表現於外在就像受害者。當對方用不符合我們期待的方式對待,就發脾氣,甚至理直氣壯地認為一定要把自己心裡的話說出來,找足理由去傷害對方。受害者去傷害對方,認為這是自衛,是為了要保護自己,是對方逼得我們沒有辦法,只好出手反擊,所以攻擊別人時更加名正言順了。可是冷靜想想,此時說出來的話傷人很深,自己也未必好過。 在傷害別人後,操弄技巧好的人可能會跟對方道歉,解釋自己的行為,然而,這並不保證下一次不會再去攻擊人。並且一而再、再而三地玩這個把戲,活在這樣的遊戲中樂此不疲。可是我們真的快樂嗎?我們不快樂,周圍的人也不快樂,因為被牽連了,我們當然無法從關係中獲得成長。 如果可以清楚認知自己的行為模式,並從此不想再扮演受害者角色時,我們才有可能從固定模式中走出來。但是,這需要極大的勇氣,因為模式的背後是一個很大的承擔。換句話說,生命是屬於自己,要如何過日子,其實別人左右不了我們,只有自己能左右。如果自己選擇扮演被害者的角色,別人也拿我們沒辦法。所以,我們必須要反問自己,要不要這樣繼續下去?如果不要的話,只有拿出很大的勇氣與決心來改變自己。 下決心走出舊有關係模式 當下定決心,要真正扛起責任時,才有勇氣去看清楚自己到底在玩什麼把戲;如果無法面對自我真實的感覺,就永遠無法掙脫舊有的關係模式。 舉例來說,今天我們可能穿了一身很漂亮的衣服,可是身旁邊的人並沒有說任何的意見,也許只多看兩眼而已,我們便開始自我解讀:「他這樣看我是什麼意思?」、「他覺得我穿不出衣服的品味嗎?」、「我不適合這樣穿嗎?」,或是「我不夠格穿這樣的衣服?」。無形中,「受害者」的角色已經冒出來了,這時候我們看對方的眼光就變得很不自然,然後,對方也回以不友善的眼光。這個「受害者」就會開始回想以前兩人的互動,例如曾發生什麼過節,所有的事情一下子進入到這樣的解讀系統去。 因此,不可否認的,有時我們的衝突是自己引發的,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擁有感覺的原因,假如我們不曾擁有感覺,我們無法去解讀事物。當別人看了我們一眼,我們心裡會因為這瞟過來的眼神而感到不舒服,只歸咎於外在歸因,卻不回到自己的身上來找答案。 擁有並解讀感覺 如果我們對於自己的感覺不靈敏,對於別人的反應,自然就會用受害者或是既有的模式去解讀。當用這樣的角度去解讀感覺時,很可能就已進入負面思考的模式中。此時,就算表面上沒有發生任何衝突,其實心裡已產生疙瘩。所以,要脫離被害者的角色,很重要的是,不但要「擁有」感覺,更要瞭解該如何「解讀」感覺。 其實,「受害者」的角色或是關係中的很多衝突,只是跟自己玩遊戲的結果,所以我們要反其道而行,先去解開問題的關鍵:「我們擁有真正的感覺嗎?又該如何解讀自己的感覺呢?」 以佛法來說,佛教提供了一套修行的方法,幫助我們解讀自己的感覺,然後讓我們尋找一個內在歸因的角度。我們從中去省思時,就可能發現自己的行為模式,當我們再去面對感覺時,原有的衝突也消失了。 有時候我們沒把問題釐清就跳到溝通,便會發現彼此溝通不良,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花了錢去學溝通,結果卻是無效。這個問題不在「溝通」本身,或是「技巧」沒用,而是技巧用在自己身上時無效。因為我們的內在和自己的溝通沒有做好,此時再跟外界環境互動,溝通就成了一團亂,變成有話也說不清楚。當話愈說不清楚,人跟人之間的差異性就愈明顯,然後也就愈無解,愈無解,很多事情就理不清、理還亂。 藉由修行,獲得成長 如果我們真的希望自己能在關係互動中成長,我們不應期待由周圍的人先改變、先成長,而是要反求諸己。如此一來我們便會發現,當自己能夠成長時,周圍的人也會因而受益;當他人受益時,自己自然也會有所成長。 禪修是一個幫助我們更認識自己的良方,因為禪修所使用的方法,基本上是將我們對外的注意力收攝回來,回歸到自己身上。舉例來說,當人們打坐時會產生一堆妄念,這也很有價值,因為即使胡思亂想,還是把我們的注意拉回到自己身上,這是很自然的。 當注意力都回到自己身上時,便要問自己:「為什麼我的念頭是這樣子?」並不停地去找自己那個胡思亂想的源頭,慢慢地開始注意到原本的模式:自以為是、倔強、不肯認輸、太在乎別人的看法……。這時我們會發現原來「自己」這麼大,希望是「受害者」的自己是這麼大,然後開始一點一滴地去反省、整理自己,漸漸地便會發現我們的心安定下來了。此時,我們才真正知道何謂平靜、安定,甚至是禪悅,原來這才是我們一直想要尋找的。 因為要解決衝突,我們要找因應之道,希望能夠平安度過衝突,然後處於安定的狀態。除了選擇禪修、打坐,還可以每天撥出一點時間來獨處,安靜地面對自己。為什麼要安靜的面對自己呢?因為獨處時,我們可能在看書、聽音樂,只是暫時不與人互動而已,可是跟周遭環境還是有很多其他的互動,這並非真正與自己獨處。 當我們能夠獨處時,即能觀照到內心,看見自己的內在,並一步步整理自己。孔子說:「吾日三省吾身。」也就是要人們多多與自己獨處,知道自己的真實狀態。事實上,人應該是時時刻刻都在省思自己的狀態,這樣才能很靈敏地知道自己現在是何種狀態、擁有什麼樣的感覺。進而與人互動時,才能從關係中看到彼此的差異性,並包容彼此,從衝突中學習化解、成長。這樣,才能真正走出「受害者」的角色。 本文摘錄自《人生雜誌第278期》